致谢 | 第1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1. 前言 | 第12-34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4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7页 |
·煤炭自燃机理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煤的分子结构研究现状 | 第16-20页 |
·煤自燃倾向性鉴定研究现状 | 第20-24页 |
·煤自然发火期预测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矿井火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5-27页 |
·论文研究内容 | 第27-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9-34页 |
2. 自燃机理研究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| 第34-55页 |
·研究煤炭自燃的量子化学理论 | 第34-38页 |
·Schr?dinger 方程及近似 | 第34-36页 |
·分子轨道理论 | 第36-37页 |
·组态相互作用理论 | 第37-38页 |
·密度泛函理论 | 第38-44页 |
·Kohn-Sham 方程 | 第38-41页 |
·Hohenberg-Kohn 变分 | 第41-42页 |
·Lee-Yang Parr 的局域密度近似(LDA) | 第42-44页 |
·煤的自燃着火理论 | 第44-45页 |
·氧在散体煤中的运移与吸附理论 | 第45-48页 |
·煤氧化反应生成气体的红外光谱研究理论 | 第48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3. 煤分子基本结构单元的化学结构研究 | 第55-69页 |
·煤的化学结构模型 | 第55-56页 |
·煤分子结构的红外光谱研究 | 第56-68页 |
·红外光谱谱图 | 第56-64页 |
·煤样红外光谱图谱官能团归属 | 第64-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4 煤样氧化自燃生成的指标性气体研究 | 第69-92页 |
·煤氧化自燃过不同温度下化学结构和官能团的变化规律 | 第69-76页 |
·煤氧化自燃不同温度下的红外光谱图 | 第69-73页 |
·煤自燃氧化过程中的化学结构和官能团变化规律分析 | 第73-76页 |
·煤氧化自燃过程中产生的指标性气体 | 第76-79页 |
·煤样氧化自燃生成标志性气体的浓度与温度关系研究 | 第79-90页 |
·预报模型的建立方法 | 第82-84页 |
·CH4 气体浓度与温度的关系 | 第84-86页 |
·CO 气体浓度与温度的关系 | 第86-89页 |
·C_2H_4 气体浓度与温度的关系 | 第89-9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0-92页 |
5 双鸭山矿区煤的自燃倾向性判定 | 第92-106页 |
·煤对氧气的吸附 | 第92-93页 |
·煤对氧气的吸附量与煤的自燃倾向性 | 第93-94页 |
·煤氧化自燃热重曲线的分析和反应机理函数的选择 | 第94-98页 |
·煤氧化自燃热重曲线的分析 | 第94页 |
·最概然机理函数的选择 | 第94-98页 |
·煤炭自燃倾向性的判定 | 第98-10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6 阻化剂选择的实验研究 | 第106-113页 |
·加阻化剂热重实验研究 | 第106-108页 |
·加阻化剂热重实验的化学动力学分析 | 第108-11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1-113页 |
7 双鸭山矿业集团矿井火灾防治技术研究 | 第113-129页 |
·建立阻化防火系统 | 第115-118页 |
·阻化剂喷洒工艺 | 第116-117页 |
·阻化液喷洒设备 | 第117-118页 |
·建立注氮防灭火系统 | 第118-123页 |
·设计依据 | 第118页 |
·防灭火注氮流量的计算 | 第118-121页 |
·灭火注氮流量 | 第121页 |
·制氮设备和输氮管路的选取 | 第121-123页 |
·建立黄泥灌浆防灭火系统 | 第123-127页 |
·灌浆防灭火作用机理 | 第123页 |
·灌浆材料的选择 | 第123-124页 |
·主要注浆参数 | 第124-125页 |
·制浆方法 | 第125页 |
·输浆方式 | 第125页 |
·输浆管路 | 第125-126页 |
·注浆方法 | 第126页 |
·水池与制浆池 | 第126-127页 |
·注意事项 | 第127页 |
·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研究 | 第127-128页 |
·二氧化碳防灭火机理 | 第127页 |
·灭火注二氧化碳流量 | 第127-12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8-129页 |
8 结论与展望 | 第129-131页 |
·结论 | 第129-130页 |
·展望 | 第130-13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31-133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