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微生物学论文--微生物研究与微生物实验论文--微生物学技术与微生物学实验论文

紫花苜蓿根际氢氧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促生机制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1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1-24页
   ·植物根际促生菌第11-16页
     ·植物根际促生菌研究概况第11-12页
     ·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促生机制第12-16页
   ·氢肥理论第16-18页
     ·生物固氮与副产物H_2的产生第16-17页
     ·H_2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17-18页
   ·氢氧化细菌概述第18-22页
     ·氢氧化细菌的基本特征第18-19页
     ·氢氧化细菌的分类第19页
     ·氢氧化细菌的分离培养第19-21页
     ·氢氧化细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-22页
   ·本文的研究意义、目的及内容第22-24页
     ·本文的研究意义第22页
     ·本文的研究目的第22页
     ·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2-24页
第二章 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4-34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24-25页
     ·样品第24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24页
     ·试剂第24-25页
     ·仪器第25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25-34页
     ·氢氧化细菌的分离纯化第25-26页
     ·氢氧化细菌耗H_2能力的测定第26页
     ·氢氧化细菌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检测第26-27页
     ·氢氧化细菌最适培养条件的测定第27页
     ·氢氧化细菌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第27-29页
     ·具有ACC脱氨酶的氢氧化细菌的筛选及酶活力测定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具有铁载体的氢氧化细菌的筛选及铁载体性质的研究第30-31页
     ·16S rDNA序列分析与鉴定第31-34页
第三章 结果与分析第34-61页
   ·氢氧化细菌的富集、分离和纯化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富集培养结果第34页
     ·分离纯化结果第34-35页
   ·具有较强氧化H_2能力菌株的筛选第35-36页
   ·氢氧化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及鉴定第36-40页
     ·形态特征和革兰氏染色第36-39页
     ·生理生化特性第39-40页
     ·8株氢氧化细菌的初步鉴定第40页
   ·菌株 WMQ-7的最适培养条件第40-42页
     ·最适碳源第40-41页
     ·最适温度第41-42页
     ·最适pH第42页
   ·具有小麦促生能力的氢氧化细菌的筛选第42-49页
     ·平板检测筛选菌株第42-45页
     ·盆栽实验检测菌株对小麦的促生作用第45-46页
     ·麦粒的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第46-47页
     ·麦粒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47-49页
   ·ACC脱氨酶阳性菌株及其酶活力第49-51页
     ·ACC脱氨酶阳性菌株第49-50页
     ·ACC脱氨酶酶活力的大小第50-51页
   ·铁载体阳性菌株及其转运 Fe~(3+)的能力第51-55页
     ·平板筛选铁载体阳性菌株第51-52页
     ·菌株WMQ-7分泌的铁载体第52-53页
     ·菌株WMQ-7铁载体类型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·菌株WMQ-7铁载体含量的测定第54-55页
   ·16S rDNA序列分析第55-61页
     ·菌株16S rDNA基因PCR扩增及产物纯化结果第55-56页
     ·阳性克隆筛选与双酶切鉴定第56-57页
     ·16S rDNA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57-61页
小结与讨论第61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4-75页
致谢第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(rhTNF-α)在大肠杆菌中的摇瓶表达、复性与同时纯化
下一篇:产小檗碱内生真菌的诱变及发酵条件的优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