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--稻病虫害论文--虫害论文

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EPG与双向电泳分析

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英文缩略表第10-13页
第一章 昆虫的致害性变异及其机制研究进展第13-24页
   ·昆虫的生物型和致害性变异第13-16页
     ·黑森瘿蚊Mayetiola destructor第13页
     ·麦二叉蚜Schizaphis graminum第13-14页
     ·褐飞虱 Nilaparvata 1ugens第14页
     ·稻瘿蚊Orseolia oryzae第14-15页
     ·烟粉虱Bemisia tabaci第15-16页
   ·害虫致害性变异或生物型形成机制第16-17页
     ·外部诱因第16-17页
     ·内在因子第17页
   ·害虫致害性或生物型的研究技术第17-23页
     ·害虫致害性的鉴定技术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·基于害虫生物学的致害性鉴定第17页
       ·基于寄主植物品种反应的致害性鉴定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利用EPG 技术研究刺吸食口器害虫的致害性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基于蛋白质技术对致害性的研究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·同工酶第20页
       ·酶活第20页
       ·双向电泳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基于DNA 技术对害虫致害性的研究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·RAPD 标记技术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·mtDNA COI 标记第22页
       ·SSR 分子标记第22页
       ·RFLP 技术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·AFLP 技术第23页
   ·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3-24页
第二章 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EPG 及基于EPG 的致害性检测技术第24-32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·供试材料第24-25页
     ·实验方法第25页
     ·数据分析第25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25-30页
     ·取食特征第25-27页
     ·不同处理对各取食波参数的影响第27-29页
     ·I 波持续时间的频次分布及致害性的判别第29-30页
   ·讨论第30-32页
第三章 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可溶性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第32-47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32-38页
     ·供试虫源第32页
     ·主要仪器与试剂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双向电泳方法第33-35页
     ·实验设计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·褐飞虱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的优化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比较第37-38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38-46页
     ·褐飞虱双向电泳技术的优化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样品制备方法比较和确定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·凝胶染色方法的比较第39-40页
     ·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第40-46页
   ·讨论第46-47页
第四章 结论与讨论第47-49页
   ·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EPG 及其在致害性检测中的应用第47页
   ·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双向电泳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·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48页
   ·今后的研究方向第48-49页
参考文献第49-56页
致谢第56-57页
作者简历第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枯草芽孢杆菌Tpb55抗菌蛋白Bst1的分离和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
下一篇:麦长管蚜Cdc42基因的组织定位与定量分析以及保幼激素对翅型分化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