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18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·本文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| 第15页 |
·基本构架 | 第15-16页 |
·本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政府管理模式价值选择的历史演进 | 第18-26页 |
·政府管理模式构建的效率原则 | 第18-21页 |
·官僚制—“效率价值原则”的构建基础 | 第18-19页 |
·效率原则与政府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| 第19-20页 |
·效率价值原则的合理性基础及其精神实质 | 第20-21页 |
·公平原则与政府管理模式的理论建构 | 第21-24页 |
·新公共行政学公平原则的内涵 | 第21-22页 |
·新公共行政学公平原则的内容 | 第22页 |
·止于理性反思的公平原则 | 第22-24页 |
·新公共管理的效益原则 | 第24-26页 |
·新公共管理基于效益原则的范式转换 | 第24页 |
·新公共管理效益原则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模式的历史考察 | 第26-40页 |
·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 | 第26-30页 |
·全能主义政府管理模式的历史由来 | 第26-27页 |
·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—增量型改革 | 第27-28页 |
·增量型改革与结构型调整的初步尝试—1998 年改革 | 第28-30页 |
·有限政府管理模式的初步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| 第30-34页 |
·有限政府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| 第31-32页 |
·有限政府管理模式的运行特征 | 第32-33页 |
·政府—市场—社会相互关系的重构 | 第33-34页 |
·从有限政府走向有效政府 | 第34-40页 |
·2003 年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| 第34-35页 |
·2003 年行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| 第35-36页 |
·前五次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启示 | 第36-40页 |
第四章 当代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价值目标 | 第40-48页 |
·组织价值目标 | 第40-42页 |
·“弃官僚制”的适应性 | 第40-41页 |
·“立官僚制”的适应性 | 第41页 |
·行政改革的合理路径 | 第41-42页 |
·激励机制价值目标 | 第42-46页 |
·自利性 | 第42-44页 |
·公共性 | 第44-45页 |
·公共性与自利性的有机统一 | 第45-46页 |
·职能价值目标 | 第46-48页 |
·管理与服务要职能 | 第46页 |
·政府管理职能边界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政府管理模式选择 | 第48-59页 |
·理性官僚制与人民民主制的有机统一 | 第48-51页 |
·建构理性官僚制的政府组织模式 | 第48-49页 |
·推进民主行政 | 第49-50页 |
·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理性官僚制 | 第50-51页 |
·大部制——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实体结构 | 第51-55页 |
·服务型政府与大部制改革的关系 | 第51-53页 |
·大部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| 第53页 |
·大部制改革的逻辑路径 | 第53-55页 |
·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的实践归宿——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| 第55-59页 |
·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的经验 | 第55页 |
·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的原则 | 第55-57页 |
·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的路径 | 第57-59页 |
结论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