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20页 |
导言 | 第20-40页 |
一、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20-26页 |
二、研究范围界定和研究方法 | 第26-30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30-33页 |
四、全文的逻辑体系和结构安排 | 第33-37页 |
五、论文创新及不足 | 第37-40页 |
第一章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意义 | 第40-83页 |
第一节 世界和我国能源现状 | 第40-54页 |
一、能源利用历史概述 | 第40-42页 |
二、世界能源储量及消费总体状况 | 第42-46页 |
三、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消费状况 | 第46-52页 |
四、历史上的能源危机 | 第52-54页 |
第二节 我国化石类能源利用对环境影响 | 第54-59页 |
一、化石类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危害 | 第54-57页 |
二、我国化石类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| 第57-59页 |
第三节 传统能源利用与全球气候变化 | 第59-73页 |
一、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 | 第59-63页 |
二、电力产业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三、气候变化的危害 | 第64-69页 |
四、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 | 第69-73页 |
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利用的方向 | 第73-75页 |
第五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资源情况 | 第75-80页 |
一、水能 | 第75-77页 |
二、风能 | 第77页 |
三、太阳能 | 第77-78页 |
四、生物质能 | 第78-79页 |
五、地热能及海洋能 | 第79-80页 |
第六节 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意义 | 第80-83页 |
一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| 第80页 |
二、消除资源约束、保证能源供应、调整能源结构的需要 | 第80-81页 |
三、建设新农村及缩小城乡、东西部差距的需要 | 第81页 |
四、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| 第81页 |
五、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,维护国际形象的需要 | 第81-83页 |
第二章 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客观规律 | 第83-131页 |
第一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运行方式 | 第83-96页 |
一、风力发电 | 第83-86页 |
二、太阳能发电 | 第86-88页 |
三、小水电 | 第88-90页 |
四、生物质发电 | 第90-92页 |
五、地热发电 | 第92-94页 |
六、海洋能发电 | 第94-96页 |
第二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力产业 | 第96-102页 |
一、可再生电力能源在电力产业中的地位 | 第96-98页 |
二、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力市场 | 第98页 |
三、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网运行方式 | 第98-101页 |
四、智能电网、储能技术与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 | 第101-102页 |
第三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特性分析 | 第102-105页 |
一、高技术性 | 第102-103页 |
二、资金密集型 | 第103页 |
三、外部效应 | 第103-104页 |
四、产业化特征 | 第104页 |
五、分布式与集中式共存的特点 | 第104-105页 |
六、间歇性、随机性特点 | 第105页 |
第四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发展过程的规律分析 | 第105-114页 |
一、基于产业发展理论的动力因素分析 | 第105-108页 |
二、资本有机构成对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启示 | 第108-111页 |
三、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发展阶段分析 | 第111-114页 |
第五节 国家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发展理论分析 | 第114-131页 |
一、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| 第114-117页 |
二、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商品属性 | 第117-118页 |
三、国家支持的政策机理和依据 | 第118-123页 |
四、国家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具体分析 | 第123-131页 |
第三章 国内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政策 | 第131-184页 |
第一节 国内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状况 | 第131-151页 |
一、全球可再生电力能源总体情况 | 第131-134页 |
二、主要国家的总体发展现状和目标 | 第134-139页 |
三、国内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分类发展情况 | 第139-149页 |
四、消除电网约束,大力建设智能电网 | 第149-151页 |
第二节 国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具体政策 | 第151-166页 |
一、技术研发支持 | 第151-157页 |
二、投资和生产鼓励 | 第157-164页 |
三、培育市场政策 | 第164-166页 |
四、鼓励消费政策 | 第166页 |
第三节 制订政策容易忽视的要素 | 第166-172页 |
一、目标的清晰性 | 第166-167页 |
二、目标的层次性和计划科学性 | 第167-168页 |
三、资源和技术的充分识别 | 第168-169页 |
四、重视项目运营 | 第169页 |
五、激励政策的透明、公开性 | 第169-170页 |
六、政策和市场的稳定性 | 第170页 |
七、财政政策力度的足够性 | 第170页 |
八、政策实质内容的具体化 | 第170-171页 |
九、能源市场的改革和准入 | 第171页 |
十、相关方利益平衡 | 第171-172页 |
第四节 制订政策需要消除的误区 | 第172-175页 |
一、可再生电力能源价格降低取决于技术突破 | 第172-173页 |
二、不厘清发展阶段、制定一刀切政策 | 第173-174页 |
三、可再生电力能源比传统能源价格高,会阻碍经济发展 | 第174页 |
四、单纯强调政府直接投入 | 第174-175页 |
第五节 国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主要经验 | 第175-184页 |
一、国家重视、政府主导 | 第176页 |
二、国家级的可再生电力能源统一管理机构 | 第176-177页 |
三、契合资源国情的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规划 | 第177-178页 |
四、国家政策支持是必行之路 | 第178页 |
五、发展初期政策支持成为主动力 | 第178-179页 |
六、完善、配套的法律、政策体系 | 第179-182页 |
七、保持政策的公开透明、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| 第182页 |
八、重视金融市场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激励 | 第182-184页 |
第四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状况 | 第184-198页 |
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| 第184-189页 |
一、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| 第184-185页 |
二、我国参与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企业情况 | 第185-188页 |
三、资本市场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支持 | 第188-189页 |
第二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演变总体脉络 | 第189-195页 |
第三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及预测目标 | 第195-196页 |
一、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及预测目标 | 第195页 |
二、我国预测目标与资源禀赋的对比 | 第195-196页 |
第四节 我国当前可再生电力能源行政管理体制 | 第196-198页 |
第五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具体政策及经济性分析 | 第198-257页 |
第一节 风力发电 | 第198-215页 |
一、我国风电的政策演变 | 第198-201页 |
二、陆地风电的经济性情况 | 第201-203页 |
三、海上风电的经济性情况 | 第203-204页 |
四、风电相关政策实施情况 | 第204-207页 |
五、风电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| 第207-213页 |
六、风力发电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| 第213-215页 |
第二节 小水电 | 第215-232页 |
一、政策变迁 | 第215-219页 |
二、项目经济性 | 第219-226页 |
三、其他政策实施情况 | 第226-227页 |
四、小水电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| 第227-232页 |
五、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| 第232页 |
第三节 生物质能 | 第232-240页 |
一、项目经济性状况 | 第232-234页 |
二、生物质发电主要政策情况 | 第234-237页 |
三、生物质发电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| 第237-239页 |
四、生物质发电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| 第239-240页 |
第四节 太阳能光伏发电 | 第240-248页 |
一、项目经济性情况 | 第240-242页 |
二、光伏发电主要政策 | 第242-245页 |
三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| 第245-246页 |
四、光伏发电未来的价格走势 | 第246-248页 |
第五节 地热能及海洋能发电 | 第248-251页 |
一、海洋能利用的主要情况 | 第248-249页 |
二、地热能主要情况 | 第249-250页 |
三、当前地热及海洋能利用存在问题 | 第250-251页 |
第六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未来发展趋势 | 第251-257页 |
一、发展中的可再生能电力能源技术 | 第251-254页 |
二、未来可再生能电力能源发展的重点排序 | 第254-257页 |
第六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发展主要经验和突出问题 | 第257-277页 |
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实践经验 | 第257-259页 |
一、国家重视,目标引导起到积极作用 | 第257页 |
二、依托重大工程开展科技创新,装备自主化成绩显著 | 第257-258页 |
三、财税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| 第258页 |
四、市场及价格政策积极引导了产业发展 | 第258-259页 |
第二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协调发展的几个方面 | 第259-262页 |
一、自然资源、资本、技术的协调 | 第259-260页 |
二、速度与质量的协调 | 第260页 |
三、速度与效益的协调 | 第260页 |
四、可再生电力能源与常规能源的协调 | 第260-261页 |
五、产业发展阶段衔接的协调 | 第261页 |
六、产业上下游的协调 | 第261页 |
七、与全球气候变化规则相协调 | 第261-262页 |
第三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| 第262-277页 |
一、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| 第262-263页 |
二、立法缓慢,配套措施不完善 | 第263-264页 |
三、资源调查、评估以及项目规划有待完善 | 第264-265页 |
四、资源、环境效益政策缺失 | 第265-266页 |
五、价格体制有待理顺 | 第266-269页 |
六、财政研发投入不足、政府组织不力 | 第269-270页 |
七、财政支持体系不完整、效率有待提高 | 第270-271页 |
八、政策不及时、政策模糊不清晰 | 第271-273页 |
九、政策的评估、修正、调整机制缺失 | 第273页 |
十、缺乏相关利益方协调机制 | 第273页 |
十一、特性出发的市场建立不全面 | 第273-274页 |
十二、强制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配额机制尚未建立 | 第274-277页 |
第七章 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财税要素分析 | 第277-305页 |
第一节 传统能源外溢成本缺失的影响 | 第277-287页 |
一、资源税缺失的影响 | 第278-279页 |
二、环境税缺失的影响 | 第279-287页 |
第二节 分布式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分析 | 第287-288页 |
第三节 未来可再生能源基金收支情况分析 | 第288-298页 |
一、未来可再生能源基金总收入测算 | 第290-291页 |
二、风力发电所需补贴额 | 第291-293页 |
三、太阳能发电所需补贴额 | 第293-294页 |
四、生物质能所需补贴额 | 第294-296页 |
五、未来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基金总量收支平衡情况 | 第296-298页 |
第四节 价格与财税政策 | 第298-301页 |
一、价格与财税政策的关系 | 第298-299页 |
二、电价与社会承受能力 | 第299-301页 |
第五节 与发展各阶段相适应的财税政策分析 | 第301-305页 |
一、财税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分析 | 第301-302页 |
二、可再生电力能源各发展阶段政策选择 | 第302-305页 |
第八章 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建议 | 第305-328页 |
第一节 财税支持政策的优化原则 | 第305-309页 |
一、财税支持的信息依据要充分 | 第305页 |
二、上下游及横向综合统筹 | 第305-306页 |
三、财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| 第306-307页 |
四、综合引导、各有侧重 | 第307页 |
五、政策要保持公开透明、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| 第307-308页 |
六、国家主导与全民负担相结合 | 第308-309页 |
七、定期政策评估机制 | 第309页 |
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具体建议 | 第309-314页 |
一、根据战略目标确定财政支持范围和渠道 | 第309-311页 |
二、加大财政直接支持力度 | 第311-312页 |
三、清晰财政支持的目标效果 | 第312页 |
四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、东西部区别负担的机制 | 第312-313页 |
五、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 | 第313-314页 |
六、发挥政府采购作用 | 第314页 |
第三节 税收政策的具体建议 | 第314-319页 |
一、细化可再生电力能源适用税法 | 第314-315页 |
二、清晰各项税收激励政策 | 第315-316页 |
三、资源税、碳税应该列入议事日程 | 第316-319页 |
第四节 其他建议 | 第319-328页 |
一、强化资源调查和评估,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| 第319-320页 |
二、建立国家级的可再生能源统一管理机构 | 第320页 |
三、重视金融市场、资本市场的激励 | 第320-321页 |
四、协调处理好横向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关系 | 第321页 |
五、注重产业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| 第321-322页 |
六、积极疏导电价矛盾 | 第322-325页 |
七、发挥价格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的引导作用 | 第325页 |
八、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绿色证书交易机制 | 第325-3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8-33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| 第332-333页 |
后记 | 第333-3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