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识与情感:沈约的思想世界
| 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绪论 | 第8-26页 |
| 第一节 沈约著述的传世与整理 | 第8-10页 |
| 第二节 南朝至清代对沈约及其作品的评论 | 第10-11页 |
| 第三节 近世研究 | 第11-21页 |
| 一、文学的研究 | 第11-19页 |
| 二、史学的研究 | 第19-21页 |
| 第四节 国外的研究 | 第21-23页 |
| 第五节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| 第23-26页 |
| 一、选题意义 | 第23-24页 |
| 二、研究方法 | 第24-26页 |
| 第一章 家世与生平 | 第26-47页 |
| 第一节 江东豪族:四姓之外尚有周沈 | 第26-32页 |
| 一、族源追溯 | 第26-30页 |
| 二、定居吴兴 | 第30-32页 |
| 第二节 两次家难:道教的背景与政治斗争 | 第32-40页 |
| 一、第一次家难 | 第33-35页 |
| 二、第二次家难 | 第35-37页 |
| 三、沈约的童年 | 第37-40页 |
| 第三节 吴兴沈氏由豪族向文化士族的进阶 | 第40-47页 |
| 一、沈约的两落两起 | 第40-42页 |
| 二、沈约与吴兴沈氏的世族化 | 第42-47页 |
| 第二章 沈约的智识世界 | 第47-112页 |
| 第一节 学风新变:南朝知识主义的兴起 | 第47-60页 |
| 一、一种学术风气的往复 | 第47-52页 |
| 二、南朝知识主义学风兴起的原因 | 第52-60页 |
| 第二节 好百家之学:沈约的著述与其学问 | 第60-74页 |
| 一、沈约的著述 | 第60-62页 |
| 二、沈约的知识结构 | 第62-65页 |
| 三、《宋书》的成书过程 | 第65-74页 |
| 第三节 沈约的智识观与其社会思想 | 第74-81页 |
| 一、智愚社会的提出 | 第74-77页 |
| 二、作为士族的立场 | 第77-81页 |
| 第四节 沈约的历史与政治思想 | 第81-91页 |
| 一、承敝易变与君权神授的历史兴衰观 | 第81-87页 |
| 二、主张善政与民本的思想 | 第87-91页 |
| 第五节 沈约的宗教思想 | 第91-112页 |
| 一、沈约的道教与神仙思想 | 第92-98页 |
| 三、沈约的佛教思想 | 第98-108页 |
| 四、调和三教的主张和实践 | 第108-112页 |
| 第三章 沈约的情感世界 | 第112-164页 |
| 第一节 魏晋南朝的情感观与文学情感论 | 第112-122页 |
| 一、魏晋南朝人的情感自觉 | 第112-116页 |
| 二、魏晋南朝文学情感论 | 第116-122页 |
| 第二节 沈约的文学情感论 | 第122-139页 |
| 一、论文学的发生与情感 | 第123-124页 |
| 二、论文学的创作与情感 | 第124-126页 |
| 三、论文学的情感与形式 | 第126-131页 |
| 四、阮籍《咏怀诗》注中体现的情感观 | 第131-135页 |
| 五、论乐府文学 | 第135-139页 |
| 第三节 沈约文学世界的情感表现 | 第139-164页 |
| 一、沈约文学活动的公共性分析 | 第139-144页 |
| 二、沈约诗赋的公共性情感分析 | 第144-154页 |
| 三、个人化创作的情感分析 | 第154-164页 |
| 第四章 史与诗:文史交融的世界 | 第164-187页 |
| 第一节 史蕴诗心:《宋书》的诗性 | 第165-180页 |
| 一、《宋书》的载文 | 第165-172页 |
| 二、《宋书》的叙事 | 第172-180页 |
| 第二节 诗具史笔:沈约诗歌的史思 | 第180-187页 |
| 一、书写梁代建国的史诗 | 第180-183页 |
| 二、其它诗歌中的史笔 | 第183-187页 |
| 沈约年谱 | 第187-203页 |
| 主要参考文献 | 第203-214页 |
| 致谢 | 第214-2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