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题史:中国新诗的音乐性(1917-1949)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导言 | 第5-25页 |
一、中国新诗面临的"音乐性"问题、与之相关的研究 | 第5-7页 |
二、对诗歌音乐性的共时性分析 | 第7-21页 |
三、问题的历史 | 第21-25页 |
上编 草创:雏凤清于老凤声 | 第25-65页 |
第一章 自由与自然 | 第27-43页 |
第一节 为自由诗/散文诗的辩护 | 第29-36页 |
第二节 "自然二字也要点研究" | 第36-43页 |
第二章 "新诗也可以唱的" | 第43-49页 |
第三章 广义音乐性:诉诸心而不诉诸耳? | 第49-65页 |
第一节 广义音乐性观念的雏形 | 第49-52页 |
第二节 郭沫若的内在韵律理论和节奏观 | 第52-58页 |
第三节 理论主张与写作实践间的落差 | 第58-65页 |
下编 建设:诗律学或做诗法 | 第65-131页 |
第一章 从白话到现代汉语 | 第67-72页 |
第二章 探寻现代汉语的诗律学 | 第72-97页 |
第一节 陆志韦:"有节奏的天籁才算是诗" | 第72-78页 |
第二节 《诗镌》的三员干将 | 第78-97页 |
一、饶孟侃论新诗的音节 | 第79-84页 |
二、闻一多的格律理论 | 第84-91页 |
三、徐志摩的体制试验 | 第91-97页 |
第三章 从"歌"到"诵"到"读" | 第97-113页 |
第一节 《新诗歌集》与《新诗歌》 | 第97-105页 |
第二节 诗朗诵与读诗会 | 第105-113页 |
第四章 纯诗化·散文化 | 第113-131页 |
第一节 三个疑问 | 第113-118页 |
第二节 智者戴望舒 | 第118-124页 |
第三节 诗的散文美 | 第124-131页 |
结语 | 第131-135页 |
一、"替关于诗的事实寻出理由" | 第131-132页 |
二、奥尔甫斯仍在歌唱 | 第132-135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35-1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