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3页 |
·研究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5-2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8-20页 |
·本研究有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20-29页 |
·船舶螺旋桨水动力性能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·基于有限元方法的船舶轴系回旋振动研究进展 | 第23-24页 |
·故障监测与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24-28页 |
·远程故障监测与诊断系统的研究进展 | 第28-29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9-3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基于CFD 的常规螺旋桨定常水动力性能研究 | 第33-58页 |
·前言 | 第33页 |
·船舶螺旋桨CFD 数值试验理论及求解过程 | 第33-42页 |
·船舶螺旋桨流场的控制方程 | 第34页 |
·湍流模型 | 第34-38页 |
·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| 第38页 |
·划分计算网格 | 第38-39页 |
·离散方程 | 第39-40页 |
·给定求解控制参数 | 第40页 |
·求解离散方程 | 第40页 |
·解的收敛性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显示和输出计算结果 | 第41-42页 |
·螺旋桨流场计算模型选取 | 第42页 |
·常规螺旋桨水动力性能CFD 数值计算与螺旋桨模型敞水试验 | 第42-48页 |
·几何模型的建立 | 第42-44页 |
·计算域与网格的生成 | 第44-45页 |
·计算模型选择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| 第45-46页 |
·CFD 数值计算、螺旋桨敞水试验的结果对比分析 | 第46-48页 |
·螺旋桨某1 桨叶折断引起水动力性能变化的研究 | 第48-54页 |
·某1 桨叶折断之螺旋桨水动力性能的计算结果 | 第49-50页 |
·某1 桨叶折断之螺旋桨表面压力分布分析 | 第50-52页 |
·某1 桨叶折断之螺旋桨水动力性能变化的回归分析 | 第52-54页 |
·螺旋桨直径切割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 | 第54-57页 |
·切割螺旋桨水动力性能计算 | 第54-56页 |
·螺旋桨直径切割后引起水动力性能变化的回归分析 | 第56-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三章 基于CFD 的导管螺旋桨非定常水动力性能研究 | 第58-84页 |
·概述 | 第58-59页 |
·船舶导管螺旋桨CFD 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 | 第59-62页 |
·控制方程~([87]) 及数值计算方法 | 第59页 |
·导管螺旋桨几何模型的建立 | 第59-60页 |
·计算域的确定及网格划分 | 第60-61页 |
·边界条件设定 | 第61-62页 |
·导管螺旋桨敞水水动力性能计算及流场分析 | 第62-67页 |
·CFD 计算结果与模型敞水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| 第62-63页 |
·导管螺旋桨表面压力分布的分析 | 第63-64页 |
·导管螺旋桨工作流场分析 | 第64-67页 |
·不均匀伴流场的定义 | 第67页 |
·导管螺旋桨在不均匀流场中的水动力性能研究 | 第67-70页 |
·导管螺旋桨在不均匀流场中的水动力性能计算 | 第67-69页 |
·导管螺旋桨在不均匀流场中的水动力特点分析 | 第69-70页 |
·螺旋桨某1 桨叶折断时导管内壁脉动压力及流场的变化分析 | 第70-74页 |
·螺旋桨某1 桨叶折断时导管内壁的脉动压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70-72页 |
·导管螺旋桨桨叶折断对流场的影响分析 | 第72-74页 |
·导管螺旋桨桨叶折断水动力性能研究 | 第74-80页 |
·导管螺旋桨某1 桨叶折断后,时均KT 和KQ 的变化分析 | 第74-76页 |
·螺旋桨某1 桨叶折断后,非定常水动力性能研究 | 第76-78页 |
·螺旋桨某1 桨叶折断后,伴流场对非定常水动性能影响研究 | 第78-80页 |
·导管与桨叶叶稍之间的间隙对水动力性能的研究 | 第80-82页 |
·取不同间隙时,导管螺旋桨水动力性能的计算 | 第80-82页 |
·导管与桨叶叶稍之间的间隙对水动力性能影响分析 | 第8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四章 螺旋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| 第84-99页 |
·概述 | 第84-85页 |
·基于CFD 的导管螺旋桨桨叶折断故障监测与诊断系统的建立 | 第85-86页 |
·导管螺旋桨桨叶折断故障的波形分析法诊断技术 | 第86-89页 |
·导管内壁脉动压力数值模拟和提取 | 第86-88页 |
·螺旋桨桨叶折断故障的波形分析诊断法 | 第88-89页 |
·螺旋桨桨叶折断故障的波形分析诊断法的特点 | 第89页 |
·故障诊断信号处理技术 | 第89-95页 |
·快速傅里叶变换(FFT) | 第90-91页 |
·频谱信号分析中的窗函数 | 第91-94页 |
·窗函数对螺旋桨桨叶折断故障信号分析的影响 | 第94-95页 |
·导管螺旋桨桨叶折断故障频谱诊断技术 | 第95-97页 |
·导管内壁压力脉动时间波形图的FFT 变换 | 第95-96页 |
·螺旋桨桨叶折断故障的频谱法诊断技术 | 第96-97页 |
·波形分析法和频谱法对螺旋桨桨叶折断故障的监测与诊断 | 第97-9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8-99页 |
第五章 螺旋桨导致轴系振动故障的诊断技术研究 | 第99-127页 |
·概述 | 第99-100页 |
·有限元法研究轴系振动的相关理论 | 第100-101页 |
·固有振动特性的分析 | 第100页 |
·瞬态动力学分析 | 第100-101页 |
·回旋振动的载荷分析 | 第101-104页 |
·螺旋桨加工精度不同引起的离心力 | 第101-102页 |
·桨叶折断离心力 | 第102-103页 |
·螺旋桨某1 桨叶折断时水动力侧向分力 | 第103-104页 |
·轴系回旋振动分析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建立 | 第104-106页 |
·轴系回转振动计算模型的简化 | 第104-105页 |
·轴系回旋振动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| 第105-106页 |
·基于有限元的轴系回旋振动研究 | 第106-113页 |
·螺旋桨加工精度对轴系回旋振动的研究 | 第106-107页 |
·螺旋桨某1 桨叶折断量对轴系回旋振动的研究 | 第107-108页 |
·螺旋桨转速对轴系回旋振动的研究 | 第108-110页 |
·伴流场对轴系回旋振动的研究 | 第110-111页 |
·轴承刚度对轴系回旋振动研究 | 第111页 |
·离心力与水动力对轴系回旋振动的作用比较 | 第111-113页 |
·螺旋桨某1 桨叶折断导致轴系回旋振动的频谱特征分析 | 第113-117页 |
·螺旋桨桨叶折断量对轴系回旋振动的特征分析 | 第113-115页 |
·转速对轴系回旋振动的特征分析 | 第115-117页 |
·伴流场对轴系回旋振动的特征分析 | 第117页 |
·螺旋桨引起轴系故障的振动诊断技术 | 第117-119页 |
·螺旋桨引起轴系故障的轴心轨迹法诊断技术 | 第119-126页 |
·螺旋桨不同加工等级对应的轴心轨迹 | 第119页 |
·螺旋桨折断后,轴心轨迹的变化过程研究 | 第119-122页 |
·螺旋桨桨叶折断量对轴心轨迹的影响研究 | 第122-123页 |
·螺旋桨转速对轴心轨迹的影响研究 | 第123-125页 |
·轴承刚度在水平、垂直方向差异对轴心轨迹的影响研究 | 第125页 |
·轴心轨迹分析法对螺旋桨桨叶折断故障的监测与诊断 | 第125-12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6-127页 |
第六章 螺旋桨导致主机故障的诊断与治理技术 | 第127-134页 |
·概述 | 第127页 |
·螺旋桨偏重导致主机故障的机理及诊断技术 | 第127-129页 |
·螺旋桨偏重导致主机热负荷偏高的原因和机理分析 | 第127页 |
·螺旋桨偏重导致主机增压器喘振故障的原因和机理分析 | 第127-128页 |
·热力参数分析法对主机负荷偏重的诊断 | 第128-129页 |
·螺旋桨偏重故障的治理技术 | 第129-131页 |
·消除螺旋桨偏重的半理论和半经验法 | 第130页 |
·基于CFD 计算的螺旋桨偏重故障的治理技术 | 第130-131页 |
·螺旋桨偏重导致主机故障的治理案例分析 | 第131-133页 |
·螺旋桨偏重导致主机热负荷高的治理案例分析 | 第131-133页 |
·螺旋桨偏重导致主机增压器喘振故障的治理案例分析 | 第1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3-134页 |
第七章 基于远程网络的推进装置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| 第134-152页 |
·概述 | 第134-135页 |
·船舶螺旋桨导致推进装置故障的诊断与治理技术与应用分析 | 第135-141页 |
·船舶螺旋桨导致推进装置故障的诊断技术 | 第135页 |
·船舶螺旋桨导致推进装置故障的治理技术及典型案例分析 | 第135-141页 |
·基于远程网络的螺旋桨引起推进装置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 | 第141-151页 |
·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组成 | 第142-144页 |
·船舶推进装置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推理模式的选取 | 第144-146页 |
·推进装置故障诊断系统的知识规则 | 第146页 |
·推进装置故障诊断系统的数据实现 | 第146-148页 |
·推进装置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网络和软件系统设计 | 第148-1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51-152页 |
结论 | 第152-155页 |
主要结论 | 第152-154页 |
研究展望 | 第154-1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5-172页 |
致谢 | 第172-173页 |
附录 | 第1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