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特种结构材料论文

纳米压痕过程的多尺度准连续介质法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0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0-25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·研究概况第12-16页
     ·纳米压痕实验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·纳米压痕数值研究第13-16页
   ·纳米压痕技术的理论方法第16-22页
     ·Oliver和Pharr方法第17-20页
     ·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第20-22页
   ·课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2-25页
     ·课题意义第22-23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23-25页
第二章 多尺度准连续介质法(QC)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第25-45页
   ·原子建模第25-27页
   ·QC方法第27-38页
     ·减少自由度第28-29页
     ·局部QC方法第29-30页
     ·非局部QC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局部/非局部区域的判定第31页
     ·局部/非局部界面耦合第31-33页
     ·"魔力"的产生与修正第33-36页
     ·网格自适应第36-38页
   ·QC方法的应用第38-44页
     ·纳米压痕第38-40页
     ·纳米接触第40-42页
     ·断裂第42-43页
     ·晶界变形第43-4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4-45页
第三章 初始表面缺陷对纳米压痕过程的影响第45-60页
   ·纳米压痕多尺度计算模型第46-48页
   ·模拟结果与分析第48-51页
     ·载荷-位移响应曲线第48-50页
     ·应变能-位移变化曲线第50-51页
   ·讨论第51-58页
     ·位错形核与发射第51-54页
     ·位错Peierls应力第54-56页
     ·位错发射临界载荷第56-5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8-60页
第四章 晶格各向异性及压头尺寸对纳米压痕过程的影响第60-87页
   ·纳米压痕多尺度计算模型第61-64页
     ·纳米压痕模型第61-62页
     ·纳米压痕方向选择第62-64页
   ·模拟结果与分析第64-74页
     ·(-110)晶面纳米压痕第64-66页
     ·(001)晶面纳米压痕第66-70页
     ·(111)晶面纳米压痕第70-74页
   ·讨论第74-85页
     ·纳米硬度第74-75页
     ·压头接触应力分布第75-82页
     ·位错形核临界载荷第82-84页
     ·系统应变能第84-8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5-87页
第五章 层间界面对纳米压痕过程的影响第87-103页
   ·双层薄膜纳米压痕多尺度计算模型第88-90页
   ·模拟结果与分析第90-97页
     ·载荷-位移响应曲线第90-91页
     ·纳米压痕初始塑性第91-92页
     ·失配位错形核与运动第92-97页
   ·讨论第97-101页
     ·界面强化效应第97-100页
     ·界面弱化效应第100-10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1-103页
第六章 界面结构对双层薄膜纳米压痕过程的影响第103-127页
   ·Cu-Ag双层薄膜系统纳米压痕多尺度计算模型第104-106页
   ·模拟结果与分析第106-119页
     ·载荷-位移响应曲线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·位错结构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·Cu/Ag界面失配位错的形核与交互作用第111-115页
     ·Ag/Cu界面失配位错的形核与交互作用第115-118页
     ·界面迁移第118-119页
   ·讨论第119-125页
     ·界面结构与位错活动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·薄膜内滑动位错形核与发射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·纳米硬度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·系统应变能第124-12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25-127页
第七章 结论与展望第127-130页
   ·本文工作总结第127-128页
   ·后续研究工作展望第128-130页
参考文献第130-148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第148-149页
致谢第149-150页

论文共1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经济节镍型不锈钢局部腐蚀行为研究
下一篇:有机—无机杂化纳米线:从合成、表征到金属氧化物/碳化物纳米结构的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