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2-46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8页 |
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与综述 | 第18-42页 |
·关于研究型合资企业(RJV)的相关研究 | 第18-24页 |
·关于中国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研究 | 第24-35页 |
·关于国家能力的相关研究 | 第35-42页 |
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42-46页 |
·本文的主要内容与框架设计 | 第42-43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| 第43-44页 |
·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和难点 | 第44-46页 |
第二章 从"认知"到"反思"的国家能力分析框架 | 第46-64页 |
第一节 促进经济发展的动机:一种认知能力 | 第47-51页 |
·内部影响因素:政治影响力与经济发展困境 | 第47-49页 |
·外部激励因素:国际竞争压力与国外先进经验 | 第49-51页 |
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与选择:一种决策能力 | 第51-54页 |
·理论的提出与推动 | 第51-53页 |
·经验的比较与判断 | 第53-54页 |
第三节 促进经济发展的实践:一种实现能力 | 第54-61页 |
·理想的行为过程 | 第54-56页 |
·现实的阻碍因素 | 第56-61页 |
第四节 经济绩效评价、调整与演化:一种反思能力 | 第61-64页 |
·经济绩效的评价与反思 | 第61-62页 |
·经济政策和制度的调整与演化 | 第62-64页 |
第三章 研究型合资企业(RJV)的发展与国家能力的约束 | 第64-91页 |
第一节 研究型合资企业(RJV)形成的理论基础、形成动机和经济绩效 | 第64-75页 |
·技术研发的特征 | 第64-65页 |
·合作创新的理论依托及其对RJV的诠释 | 第65-68页 |
·研究型合资企业形成的动机和决定因素 | 第68-70页 |
·研究型合资企业的绩效评价 | 第70-72页 |
·企业合作研发的模型研究现状 | 第72-75页 |
第二节 研究型合资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| 第75-79页 |
·历史的沿袭与社会制度的制约 | 第75-76页 |
·来自国内、外市场的外部竞争压力 | 第76页 |
·企业家的创新理念和创新驱动能力 | 第76-79页 |
第三节 国家能力约束下的RJV发展 | 第79-91页 |
·阶段性"稳定"状态下的主观认知 | 第80-81页 |
·对具体组织模式的分析和判断 | 第81-87页 |
·行动力和目标的实现 | 第87-89页 |
·反思与演化 | 第89-91页 |
第四章 研究型合资企业(RJV)发展的国际比较 | 第91-142页 |
第一节 美国RJV的发展与国家能力的体现 | 第91-99页 |
·美国RJV的发展模式 | 第92-95页 |
·国家对RJV发展的影响 | 第95-98页 |
·美国国家能力的体现 | 第98-99页 |
第二节 日本RJV的发展与国家能力的体现 | 第99-107页 |
·日本RJV的发展模式 | 第100-103页 |
·日本RJV发展的制度激励 | 第103-106页 |
·日本国家能力的体现 | 第106-107页 |
第三节 欧洲RJV的发展与国家能力的体现 | 第107-131页 |
·欧洲RJV的发展特征 | 第107-115页 |
·欧洲RJV的形成动机与经济绩效 | 第115-119页 |
·欧洲各国合作研发的具体特征和制度激励 | 第119-129页 |
·欧洲各国国家能力的体现 | 第129-131页 |
第四节 澳大利亚CRC的发展与国家能力的体现 | 第131-139页 |
·CRC的发展模式与组织特征 | 第131-135页 |
·CRC的形成动机与经济绩效 | 第135-137页 |
·澳大利亚国家能力的体现 | 第137-139页 |
本章结论 促进RJV发展的国家能力——共性与差异 | 第139-142页 |
第五章 研究型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与国家能力的重塑 | 第142-162页 |
第一节 中国合作研发的发展现状和制度环境:一种认知能力 | 第142-153页 |
·中国合作研发的发展现状和特征:理念的统一与国际化趋势 | 第143-146页 |
·中国合作研发的制度环境与约束因素 | 第146-153页 |
第二节 研究型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实践——国家能力的重塑 | 第153-162页 |
·RJV在中国发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:一种决策能力 | 第153-155页 |
·促进RJV在中国发展的政策建议:一种实现能力 | 第155-159页 |
·探索RJV发展的中国之路:一种反思能力 | 第159-16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| 第162-171页 |
结语 | 第171-172页 |
致谢 | 第172-1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3-17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