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8-16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三、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四、研究难点 | 第13-14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六、创新之处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杨贤江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的形成 | 第16-26页 |
1.1 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的形成过程 | 第16-23页 |
1.1.1 酝酿阶段(1895年—1919年) | 第16-18页 |
1.1.2 形成阶段(1919年—1925年) | 第18-22页 |
1.1.3 发展阶段(1925年—1931年) | 第22-23页 |
1.2 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 | 第23-26页 |
1.2.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| 第23-24页 |
1.2.2 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思想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杨贤江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的构成 | 第26-44页 |
2.1 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的教育对象 | 第26-28页 |
2.1.1 认识青年时期的问题 | 第26-27页 |
2.1.2 重视青年学生的教育 | 第27-28页 |
2.2 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的主要目标 | 第28-30页 |
2.2.1 培养学生“完全人格” | 第28-29页 |
2.2.2 追求实现“众人之善” | 第29-30页 |
2.3 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30-40页 |
2.3.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| 第30-32页 |
2.3.2 指导青年健康生活 | 第32-34页 |
2.3.3 指导青年劳动生活 | 第34-36页 |
2.3.4 指导青年文化生活 | 第36-38页 |
2.3.5 指导青年公民生活 | 第38-40页 |
2.4 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的主要方法 | 第40-44页 |
2.4.1 实践教育法 | 第40页 |
2.4.2 个别接触法 | 第40-41页 |
2.4.3 团体训练法 | 第41页 |
2.4.4 自我教育法 | 第41-44页 |
第三章 杨贤江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的价值和启示 | 第44-62页 |
3.1 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的主要特征 | 第44-46页 |
3.1.1 阶级性 | 第44-45页 |
3.1.2 科学性 | 第45-46页 |
3.1.3 全面性 | 第46页 |
3.2 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的价值 | 第46-53页 |
3.2.1 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的历史价值 | 第46-49页 |
3.2.2 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的现实意义 | 第49-50页 |
3.2.3 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的创新发展 | 第50-53页 |
3.3 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启示 | 第53-54页 |
3.3.1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 | 第53页 |
3.3.2 要不断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| 第53-54页 |
3.4 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启示 | 第54-58页 |
3.4.1 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核心 | 第55-56页 |
3.4.2 以全面发展教育为基本内容 | 第56-57页 |
3.4.3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| 第57页 |
3.4.4 要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| 第57-58页 |
3.5 “全人生指导”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| 第58-62页 |
3.5.1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| 第58-59页 |
3.5.2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| 第59页 |
3.5.3 要构建“全方位”育人环境 | 第59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| 第68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