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送博士学位论文简况表 | 第3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英文摘要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2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5-18页 |
1.1.1 灾害—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| 第15-16页 |
1.1.2 城市化—综合防灾工作刻不容缓 | 第16-17页 |
1.1.3 避难场所—城市重要的防灾空间 | 第17-18页 |
1.2 选题意义 | 第18-20页 |
1.2.1 理论意义:将丰富城市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相关理论 | 第18页 |
1.2.2 实践意义: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提供新思路 | 第18-20页 |
1.3 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| 第20-25页 |
1.3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1.3.2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3.3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| 第22-25页 |
1.4 案例地选择及数据来源 | 第25-32页 |
1.4.1 案例地区域概况 | 第25-29页 |
1.4.2 灾害概况 | 第29-31页 |
1.4.3 案例地数据资料来源 | 第31-32页 |
第二章 避难场所规划方法研究综述 | 第32-48页 |
2.1 国内外城市防灾规划与避难场所建设历程 | 第32-40页 |
2.1.1 日本 | 第32-33页 |
2.1.2 美国 | 第33-34页 |
2.1.3 中国 | 第34-39页 |
2.1.4 小结 | 第39-40页 |
2.2 避难场所规划方法研究进展 | 第40-44页 |
2.2.1 规划理论与机制的研究 | 第40-41页 |
2.2.2 规划建设评价的研究 | 第41-42页 |
2.2.3 规划方法研究 | 第42-44页 |
2.3 避难场所规划方法研究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| 第44-48页 |
2.3.1 发展趋势 | 第44-45页 |
2.3.2 存在主要问题 | 第45-48页 |
第三章 避难场所规划相关理论基础 | 第48-66页 |
3.1 综合防灾理论 | 第48-49页 |
3.2 行为学 | 第49-51页 |
3.3 灾害风险评价理论 | 第51-57页 |
3.4 公共设施配置理论 | 第57-62页 |
3.5 相关理论方法对本研究指引 | 第62-66页 |
第四章 多灾种综合应对的避难场所选址优化方法 | 第66-85页 |
4.1 多灾种综合应对的避难场所规划基本思路与技术流程 | 第66-69页 |
4.1.1 基本思路 | 第66-67页 |
4.1.2 规划技术流程 | 第67-69页 |
4.2 灾害后果综合分析方法 | 第69-75页 |
4.2.1 单灾种预测分析方法 | 第69-70页 |
4.2.2 灾害链分析方法 | 第70页 |
4.2.3 灾害后果综合分析方法 | 第70-72页 |
4.2.4 场所选址适宜性评价方法 | 第72-74页 |
4.2.5 避难场所规模测算 | 第74-75页 |
4.2.6 灾害对避难场所灾后可达性影响 | 第75页 |
4.3 紧急避难场所选址优化方法 | 第75-77页 |
4.3.1 避难场所可达性影响因素讨论 | 第75-77页 |
4.3.2 基于网络可达性分析的避难场所区位优化思路 | 第77页 |
4.4 固定避难场所选址优化方法 | 第77-84页 |
4.4.1 模型的设计思路 | 第78-80页 |
4.4.2 模型的数学表达 | 第80-8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五章 灾害后果综合分析实证研究 | 第85-105页 |
5.1 单灾种后果预测 | 第85-95页 |
5.1.1 地震灾害后果预测 | 第85-89页 |
5.1.2 洪水灾害后果预测 | 第89-91页 |
5.1.3 工业危险品事故灾害后果预测 | 第91-95页 |
5.2 灾害后果综合分析与场所选址优化 | 第95-103页 |
5.2.1 灾后安全空间综合分析与避难场所区位选择 | 第95-99页 |
5.2.2 灾后转移安置人数综合预测与场所建设规模需求 | 第99-102页 |
5.2.3 灾后交通阻碍综合分析及其对避难可达性影响 | 第102-103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03-105页 |
第六章 避难场所选址优化实证研究 | 第105-122页 |
6.1 紧急避难场所选址研究 | 第105-108页 |
6.1.1 现状避难疏散场所可达性分析 | 第105-107页 |
6.1.2 紧急避难场所选址方案 | 第107-108页 |
6.2 固定避难场所选址研究 | 第108-114页 |
6.2.1 固定避难场所选址优化研究—以I-1片区为例 | 第109-110页 |
6.2.2 固定避难场所规划方案 | 第110-114页 |
6.3 场所选址优化效果检验 | 第114-120页 |
6.3.1 场所选址流程讨论 | 第114-116页 |
6.3.2 场所选址优化效果讨论 | 第116-120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20-122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122-126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122-123页 |
7.2 主要创新 | 第123-124页 |
7.3 研究展望 | 第124-1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6-135页 |
附录一: 常熟市居民防灾认知情况调查 | 第135-139页 |
附录二: 工业事故后居民疏散行为访谈 | 第139-143页 |
附录三: 应急疏散行为社会实验 | 第143-147页 |
附录四: 固定避难场所选址模型求解算法 | 第147-153页 |
附录五: 固定避难场所选址模型代码-a基于建设规模最优目标 | 第153-157页 |
附录六: 固定避难场所选址模型代码-b基于选址数量最优目标 | 第157-16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162-163页 |
致谢 | 第163-1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