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机械、仪表工业论文--仪器、仪表论文--光学仪器论文--显微镜论文

三维及并行荧光差分超分辨显微方法及系统

致谢第5-6页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1章 绪论第19-37页
    1.1 显微镜的发展史第19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显微镜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二十世纪中前期显微镜的发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荧光显微镜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超分辨技术的提出与早期发展第24-28页
    1.2 几种主流的远场超分辨显微技术第28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受激辐射损耗显微术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光子活化定位显微镜与随机光学重构显微镜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结构光照明显微镜第32-34页
    1.3 荧光显微镜仪器的国内外现状第34-35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主要结构及创新点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本文的主要结构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36-37页
第2章 共聚焦模块与荧光辐射差分显微系统模块商用样机的研制第37-60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7页
    2.2 共聚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第37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共聚焦显微镜的系统结构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共聚焦系统的理论模型与分辨率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共聚焦显微镜的进展第43-45页
    2.3 四色共聚焦显微镜样机的研制第45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系统结构与硬件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软件与用户界面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系统标定第51-52页
    2.4 系统测试第52-53页
    2.5 荧光辐射差分显微镜样机的研制第53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FED的原理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系统结构与硬件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软件与用户界面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系统测试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小结第58-60页
第3章 三维荧光发射差分显微系统研究第60-76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60页
    3.2 3D-FED的理论第60-61页
    3.3 三维光斑的调制与产生第61-63页
    3.4 系统光路结构第63-65页
    3.5 系统硬件调校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激发路光轴的调校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波片的调校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探测光路光轴的调校第68-69页
    3.6 相位掩模图案的调校与光斑优化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相位掩膜图案调校软件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光斑优化第69-70页
    3.7 测试结果第70-74页
    3.8 系统软件第74页
    3.9 小结第74-76页
第4章 基于共轭相位掩模的提升FED成像质量的方法研究第76-8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76-77页
    4.2 理论第77-81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第81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荧光颗粒测试结果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细胞微管测试结果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核孔复合物测试结果第84-85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85-86页
第5章 基于结构光的并行荧光发射差分显微术及系统的研究第86-99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86页
    5.2 并行扫描显微术第86-90页
    5.3 多点结构光的产生方法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光束分光器件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微透镜阵列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空间光调制器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衍射光学元件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四束光干涉第92-93页
    5.4 理论模拟第93-95页
    5.5 系统模块设计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产生网格光的系统原理结构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模块硬件结构第95-96页
    5.6 测试结果第96-97页
    5.7 系统软件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7.1 控制系统软件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7.2 图像处理软件第98页
    5.8 小结第98-99页
第6章 基于并行探测显微方法的讨论与比较第99-107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99页
    6.2 并行探测的基本原理第99-101页
    6.3 四种并行探测技术的原理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基于并行探测的共聚焦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基于并行探测的FED显微术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Airyscan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虚拟K矢调制显微术(Vikmom)第102-103页
    6.4 成像效果比较研究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模拟对比测试结果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细胞样品测试比较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比较结果总结第105-106页
    6.5 小结第106-107页
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07-109页
参考文献第109-120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20页

论文共12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J公司战略采购优化研究
下一篇:NS公司技术管理改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