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电改背景下微电网运营模式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微电网规模及技术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微电网运营模式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3 微电网经济性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3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新电改背景下微电网的运营模式 | 第15-26页 |
2.1 政策分析 | 第15-18页 |
2.1.1 新电改政策分析 | 第15-16页 |
2.1.2 微电网运营模式相关政策 | 第16-17页 |
2.1.3 新电改对微电网运营模式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2.2 运营模式的提出 | 第18-25页 |
2.2.1 自发自用 | 第18-20页 |
2.2.2 自用为主,余电上网 | 第20-21页 |
2.2.3 电力销售 | 第21-23页 |
2.2.4 区域配电 | 第23-24页 |
2.2.5 运营模式对比 | 第24-2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微电网不同运营模式的经济性分析 | 第26-39页 |
3.1 成本模型 | 第26-30页 |
3.1.1 项目建设成本 | 第26-27页 |
3.1.2 运维成本 | 第27页 |
3.1.3 配网改造成本 | 第27-28页 |
3.1.4 并网成本 | 第28-30页 |
3.1.5 微电网年均投资成本 | 第30页 |
3.2 效益模型 | 第30-35页 |
3.2.1 经济效益模型 | 第30-32页 |
3.2.2 延缓配网投资效益模型 | 第32-33页 |
3.2.3 降损效益模型 | 第33页 |
3.2.4 节能效益模型 | 第33-34页 |
3.2.5 环境效益模型 | 第34-35页 |
3.2.6 减少停电损失效益模型 | 第35页 |
3.3 微电网各利益主体经济性 | 第35-38页 |
3.3.1 运营模式一 | 第36-38页 |
3.3.1.1 运营模式二 | 第36-37页 |
3.3.1.2 运营模式三 | 第37页 |
3.3.1.3 运营模式四 | 第37-3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运营模式的优选 | 第39-44页 |
4.1 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| 第39-41页 |
4.1.1 微电网效益评价流程 | 第39-40页 |
4.1.2 经济性评价指标 | 第40-41页 |
4.1.2.1 净现值 | 第40-41页 |
4.1.2.2 动态投资回收期 | 第41页 |
4.2 层次分析法 | 第41-43页 |
4.2.1 建立评价体系 | 第41-42页 |
4.2.2 构造判断矩阵 | 第42页 |
4.2.3 层次单排序 | 第42页 |
4.2.4 一致性检验 | 第42-43页 |
4.2.5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| 第43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5章 算例 | 第44-49页 |
5.1 微电网效益计算 | 第44-47页 |
5.2 效益评价 | 第47-48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55-5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