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11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5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1-12页 |
2.1.1 心理求助 | 第11页 |
2.1.2 专业心理求助与非专业心理求助 | 第11-12页 |
2.1.3 心理委员 | 第12页 |
2.2 相关理论 | 第12-14页 |
2.2.1 理性行为理论 | 第12页 |
2.2.2 计划行为理论 | 第12-13页 |
2.2.3 阶段-决策模型 | 第13-14页 |
2.3 研究工具综述 | 第14-15页 |
2.3.1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量表 | 第14页 |
2.3.2 心理求助的行为意向量表 | 第14-15页 |
2.4 专业心理求助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5-24页 |
2.4.1 求助者个人社会特点 | 第15-19页 |
2.4.2 个人心理特点 | 第19-22页 |
2.4.3 心理健康学识 | 第22-24页 |
2.5 非专业心理求助研究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| 第25-28页 |
3.1 问题提出 | 第25-26页 |
3.1.1 心理求助意愿比心理求助态度更加直接 | 第25-26页 |
3.1.2 非专业心理求助与专业心理求助同等重要 | 第26页 |
3.1.3 现实因素更应该被关注 | 第26页 |
3.2 研究内容 | 第26页 |
3.3 研究意义 | 第26-28页 |
第四章 研究设计 | 第28-30页 |
4.1 研究过程 | 第28页 |
4.2 研究对象 | 第28页 |
4.3 测量工具 | 第28-29页 |
4.3.1 人际信任量表 | 第28-29页 |
4.3.2 安全感量表 | 第29页 |
4.3.3 多维度-多归因因果量表 | 第29页 |
4.3.4 大学生心理求助现状问卷 | 第29页 |
4.3.5 大学生心理求助直接现实影响因素问卷 | 第29页 |
4.4 数据处理 | 第29-30页 |
第五章 研究结果 | 第30-42页 |
5.1 大学生心理求助现状描述 | 第30-31页 |
5.2 大学生心理求助意愿与各影响因素关系 | 第31-35页 |
5.2.1 心理求助经历与心理求助意愿的关系 | 第31-32页 |
5.2.2 人口学变量与心理求助意愿的关系 | 第32-35页 |
5.2.3 人际信任、安全感、归因、生活满意度与心理求助意愿的关系 | 第35页 |
5.3 大学生心理求助意愿预测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| 第35-37页 |
5.3.1 大学生求助心理委员意愿预测因素分析 | 第35-36页 |
5.3.2 大学生求助心理咨询师意愿预测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| 第36-37页 |
5.4 大学生心理求助意愿现实影响因素探索 | 第37-42页 |
5.4.1 大学生非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现实影响因素探索 | 第37-39页 |
5.4.2 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现实影响因素探索 | 第39-42页 |
第六章 讨论与分析 | 第42-50页 |
6.1 大学生心理求助现状分析 | 第42-43页 |
6.2 大学生心理求助意愿影响因素关系讨论 | 第43-47页 |
6.2.1 大学生心理求助意愿与心理求助经历关系讨论 | 第43页 |
6.2.2 人口学变量和心理求助意愿关系讨论 | 第43-45页 |
6.2.3 人际信任、安全感、归因、生活满意度与心理求助意愿的关系讨论 | 第45-47页 |
6.3 大学生心理求助意愿现实影响因素探索讨论 | 第47-50页 |
6.3.1 大学生非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现实影响因素讨论 | 第47-48页 |
6.3.2 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现实影响因素讨论 | 第48-50页 |
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| 第50-55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50页 |
7.2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建议 | 第50-54页 |
7.2.1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| 第51页 |
7.2.2 严格和完善心理委员培训、选拔、评价体系 | 第51-53页 |
7.2.3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协同合作 | 第53-54页 |
7.3 未来展望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3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63-64页 |
附录 | 第64-68页 |
附录一 | 第64-66页 |
附录二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