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9-23页 |
1.4.1 研究对象 | 第19-22页 |
1.4.2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22-23页 |
1.5 研究理论依据 | 第23-25页 |
1.5.1 韦伯集聚理论 | 第23-24页 |
1.5.2 集群竞争优势理论 | 第24-25页 |
第2章 国家广告产业园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 | 第25-36页 |
2.1 国家广告产业园产业集群化发展的PEST分析 | 第25-28页 |
2.1.1 政治环境的强力支撑 | 第25页 |
2.1.2 经济环境的坚实基础 | 第25-27页 |
2.1.3 社会环境的积极营造 | 第27-28页 |
2.1.4 技术环境的创新转型 | 第28页 |
2.2 国家广告产业园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具体实践 | 第28-36页 |
2.2.1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群化发展的行为主体 | 第28-30页 |
2.2.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群化发展的目标定位 | 第30-33页 |
2.2.3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群化发展的产业规模 | 第33-34页 |
2.2.4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群化发展的市场结构 | 第34-36页 |
第3章 国家广告产业园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路径 | 第36-43页 |
3.1 规划建设阶段的集群意识明确 | 第36-37页 |
3.1.1 集群目标设立 | 第36页 |
3.1.2 地理区位选择 | 第36-37页 |
3.1.3 产业空间规划 | 第37页 |
3.2 招商引资阶段的集群标准制定 | 第37-38页 |
3.2.1 制定主体产业集群标准 | 第37-38页 |
3.2.2 制定关联产业集群标准 | 第38页 |
3.3 运营阶段的产业集群培育 | 第38-43页 |
3.3.1 整合集群要素 | 第38-39页 |
3.3.2 完善产业链条 | 第39页 |
3.3.3 升级服务配套 | 第39-40页 |
3.3.4 塑造园区品牌 | 第40-41页 |
3.3.5 强化内外协作 | 第41-43页 |
第4章 国家广告产业园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形态 | 第43-52页 |
4.1 政府主导型的“长沙形态” | 第43-46页 |
4.1.1 自上而下的宏观引导集群态势 | 第43-45页 |
4.1.2 “长沙形态”的突出优势 | 第45页 |
4.1.3 “长沙形态”的潜在风险 | 第45-46页 |
4.2 市场驱动型的“上海形态” | 第46-48页 |
4.2.1 自下而上的内驱诱发集群态势 | 第46-47页 |
4.2.2 “上海形态”的突出优势 | 第47页 |
4.2.3 “上海形态”的潜在风险 | 第47-48页 |
4.3 高校导向型的“广州形态” | 第48-52页 |
4.3.1 知识溢出效应助推下的集群态势 | 第48-50页 |
4.3.2 “广州形态”的突出优势 | 第50-51页 |
4.3.3 “广州形态”的潜在风险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国家广告产业园产业集群化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| 第52-65页 |
5.1 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52-55页 |
5.1.1 集群化发展主体职能模糊 | 第52-53页 |
5.1.2 集群化发展模式不完善 | 第53页 |
5.1.3 集群化发展规模不大 | 第53-54页 |
5.1.4 广告产业集中度不高 | 第54页 |
5.1.5 集群化发展动力不足 | 第54-55页 |
5.2 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| 第55-56页 |
5.2.1 “广告产业”界限模糊 | 第55页 |
5.2.2 急功近利型运营心态 | 第55页 |
5.2.3 可参考成熟案例不足 | 第55-56页 |
5.3 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| 第56-65页 |
5.3.1 明晰集群化发展主体职能 | 第56-59页 |
5.3.2 确立科学集群化发展模式 | 第59-60页 |
5.3.3 培育虚拟广告产业大集群 | 第60-62页 |
5.3.4 构建完整广告集群产业链 | 第62-63页 |
5.3.5 优化集群化发展动力体系 | 第63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附录A 访谈提纲 | 第69-70页 |
附录B 访谈记录节选一 | 第70-72页 |
附录C 访谈记录节选二 | 第72-74页 |
附录D 访谈记录节选三 | 第74-76页 |
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