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1 绪论 | 第8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9-17页 |
1.2.1 MOOC相关研究 | 第9-15页 |
1.2.2 MOOC持续使用意愿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2.3 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与方法 | 第17-20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6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20-22页 |
2.1.1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| 第20-21页 |
2.1.2 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 | 第21-22页 |
2.1.3 自我效能理论 | 第22页 |
2.2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2-26页 |
2.2.1 MOOC | 第22页 |
2.2.2 MOOC平台 | 第22-25页 |
2.2.3 使用意愿 | 第25页 |
2.2.4 持续使用意愿 | 第25-26页 |
3 研究设计 | 第26-36页 |
3.1 模型构建及假设 | 第26-30页 |
3.1.1 模型构建 | 第26-28页 |
3.1.2 研究假设 | 第28-30页 |
3.2 问卷调查 | 第30-36页 |
3.2.1 问卷设计 | 第30-34页 |
3.2.2 样本选择 | 第34-36页 |
4 实证与比较分析 | 第36-74页 |
4.1 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36-43页 |
4.1.1 国内MOOC平台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36-40页 |
4.1.2 国外MOOC平台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40-43页 |
4.2 信效度检验 | 第43-48页 |
4.2.1 国内与国外MOOC平台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问卷信度 | 第43-44页 |
4.2.2 国内与国外MOOC平台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问卷效度 | 第44-48页 |
4.3 相关性分析 | 第48-54页 |
4.3.1 国内MOOC平台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3.2 国外MOOC平台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| 第51-54页 |
4.4 回归分析 | 第54-60页 |
4.4.1 国内MOOC平台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| 第54-57页 |
4.4.2 国外MOOC平台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| 第57-60页 |
4.5 中介效应检验 | 第60-65页 |
4.5.1 国内MOOC平台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中介效应检验 | 第60-62页 |
4.5.2 国外MOOC平台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中介效应检验 | 第62-65页 |
4.6 实证结果讨论 | 第65-69页 |
4.7 比较结果讨论 | 第69-74页 |
5 对我国MOOC平台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| 第74-78页 |
5.1 优化MOOC平台系统,提升差异化竞争能力 | 第74-75页 |
5.2 提高MOOC课程质量,加强与优秀院校合作 | 第75页 |
5.3 提升学习者绩效期望,强化有用性与价值性 | 第75-76页 |
5.4 增强学习者自我效能感,重视学习者的反馈 | 第76-77页 |
5.5 注重学习者社群影响,侧重发挥学习群体效应 | 第77-78页 |
6 研究结论、局限与展望 | 第78-80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78-79页 |
6.2 研究局限与展望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6页 |
附录A 国内MOOC平台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| 第86-89页 |
附录B 国外MOOC平台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| 第89-9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92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