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导论 | 第9-13页 |
一、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三、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| 第11-12页 |
四、本文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信用利益之立法现状与实务上之困惑 | 第13-23页 |
第一节 信用利益保护之立法现状 | 第14-18页 |
一、国家介入乏力的立法规范 | 第14-16页 |
二、《征信业管理条例》对法律规定之补充 | 第16-17页 |
三、其他规范性文件对于法律规定之补充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信用利益保护之实务上的困惑 | 第18-21页 |
一、请求权基础之困惑 | 第20页 |
二、侵权行为认定之困惑 | 第20-21页 |
三、损害赔偿范围之困惑 | 第21页 |
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信用利益之性质界定与法律范畴 | 第23-36页 |
第一节 我国学界对于信用利益的理论争议 | 第23-25页 |
一、独立人格权说 | 第23页 |
二、名誉权说 | 第23-24页 |
三、商事人格权说 | 第24页 |
四、无形财产权说 | 第24-25页 |
五、混合权利说 | 第25页 |
第二节 比较法上信用利益之考察 | 第25-28页 |
一、美国 | 第25-26页 |
二、德国 | 第26-27页 |
三、日本 | 第27-28页 |
四、我国台湾地区 | 第28页 |
第三节 信用利益性质界定与法律范畴之再考察 | 第28-36页 |
一、信用利益之定性:财产?人格?抑或二者之结合? | 第28-31页 |
二、信用利益之定位:名誉权?独立人格权?抑或商事人格权? | 第31-33页 |
三、信用利益之形态:权利?抑或受法律保护之利益? | 第33-36页 |
第三章 司法实践中信用利益的保护模式 | 第36-47页 |
第一节 名誉权保护模式 | 第36-38页 |
一、判决梳理 | 第36页 |
二、民法教义学的展开 | 第36-38页 |
第二节 姓名权保护模式 | 第38-41页 |
一、判决梳理 | 第39页 |
二、请求权基础分析 | 第39-41页 |
第三节 一般人格权保护模式 | 第41-45页 |
一、请求权基础之探寻 | 第42-44页 |
二、法律适用上的难题 | 第44-45页 |
第四节 上述三项方案之比较与启示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侵害信用利益之民事责任认定与承担 | 第47-56页 |
第一节 作为“人身权益”之信用利益 | 第47-49页 |
第二节 侵害信用利益侵权责任之构成 | 第49-52页 |
一、违法性的判断 | 第49-50页 |
二、损害事实的认定 | 第50-51页 |
三、因果关系 | 第51-52页 |
四、主观上之过错 | 第52页 |
第三节 损害赔偿责任范围的分析 | 第52-56页 |
一、为恢复正常信用记录而支出的必要费用 | 第53-54页 |
二、交易成本增加所致损失 | 第54页 |
三、交易机会的丧失 | 第54页 |
四、精神损害赔偿 | 第54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