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区域规划论文--中国区域规划论文--农村乡镇规划论文

基于形态完整性的传统乡村聚落性能化提升规划技术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绪论第9-21页
    0.1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0.2 研究对象第10-12页
    0.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2-18页
    0.4 研究方法第18-20页
    0.5 研究框架第20-21页
第一章 中国传统乡村发展概述第21-31页
    1.1 中国乡村发展与城镇化第21-25页
    1.2 全球各国乡村与城镇发展第25-28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历史城镇保护第28-30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二章 传统乡村聚落性能化保护理念的引入第31-49页
    2.1 传统乡村聚落的现状问题分析第31-37页
    2.2 意大利历史村镇保护实践与经验第37-41页
    2.3 性能提升方法介入的必要性第41-47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47-49页
第三章 完整性视角下的传统乡村聚落形态分析第49-75页
    3.1 传统乡村聚落的传统性与完整性第49-55页
    3.2 传统乡村聚落形态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 3.3 中意村镇样本分析与比较第57-68页
    3.4 基于完整性的传统乡村聚落形态建构第68-73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73-75页
第四章 性能化提升规划编制技术研究第75-89页
    4.1 传统乡村聚落保护与发展的讨论和完整性作为前提第75-78页
    4.2 性能化的引入时机与运用原则第78-82页
    4.3 性能化规划技术的梳理与总结第82-87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87-89页
第五章 性能化视角下的聚落街巷网络建构第89-111页
    5.1 街巷系统规划与形态格局保护的关系第89-90页
    5.2 街巷系统基础性建构——结构与需求转译第90-95页
    5.3 街巷系统基础性建构——结构分析与优化第95-101页
    5.4 街巷功能的完善与调整——效率与组织第101-109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109-111页
第六章 性能化视角下的聚落地块形态反馈第111-127页
    6.1 地块作为反馈主体的可能性第111-112页
    6.2 地块肌理与形态第112-118页
    6.3 形态反馈系统第118-120页
    6.4 基于地块格局反馈的两种路径操作第120-125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125-127页
第七章 实证研究:武夷山九曲溪上游村庄保护规划——以曹墩村为例第127-177页
    7.1 案例背景及村落形态分析第127-140页
    7.2 性能化保护规划第140-142页
    7.3 街巷格局优化与地块形态反馈第142-171页
    7.4 性能化规划成果第171-176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176-177页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77-181页
    8.1 中国传统乡村聚落性能化提升规划再认识第177-178页
    8.2 研究创新点第178-179页
    8.3 后续研究第179-181页
参考文献第181-184页
致谢第184页

论文共1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水泥基材料微结构、碳化以及考虑气候变化的碳化深度预测模型研究
下一篇:基于方式演变的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与空间协调配置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