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材料论文--非金属材料论文--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

水泥基材料微结构、碳化以及考虑气候变化的碳化深度预测模型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6-3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1.2 碳化研究现状第17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碳化反应机理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碳化对微结构影响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影响碳化的因素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碳化反应模型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考虑全球气候变化的碳化模型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常用碳化表征方法第28-31页
    1.3 扩展衰减法研究现状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衰减测试方法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CT测试技术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基于CT的扩展衰减方法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代表单元体积的界定第33-34页
    1.4 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存在的问题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本文解决方案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本文总体框架第36-38页
第二章 原材料与实验方法第38-48页
    2.1 原材料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水泥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粉煤灰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骨料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纤维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减水剂第40页
    2.2 测试方法第40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粒径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终止水化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热重分析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压汞分析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衰减测试方法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扩展衰减测试方法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图像配准技术第46-48页
第三章 水泥基材料界面过渡区的孔隙率表征第48-58页
    3.1 概述第48页
    3.2 实验设计第48-49页
    3.3 实验结果第49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图像配准结果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局部孔隙率统计直方图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局部孔隙率的空间分布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界面过渡区的孔隙率与宽度界定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XRAM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验证第55-57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7-58页
第四章 水泥基材料代表单元体积的界定第58-82页
    4.1 概述第58页
    4.2 实验设计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试样制备及养护方法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HYMOSTRUC方法概述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增强造影方法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改进的扩展XRAM第60-62页
    4.3 净浆微结构建立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基于HYMOSTRUC模型的净浆微结构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基于XRAM的净浆微结构第62-63页
    4.4 净浆代表单元体积(REV)的确定第63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孔隙率随体积增长的演变结果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孔隙率随采样体积增长的演变结果第65-67页
    4.5 砂浆代表单元体积测试第67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原始CT数据及兴趣容积的确定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造影前后的砂浆灰度图像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高清摄影截面图像与CT重构图的对比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砂子的空间分布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5 局部孔隙率的空间分布第72-74页
    4.6 砂浆代表单元体积(REV)的界定第74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灰度值、孔隙率及砂子体积分数的分布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灰度值、孔隙率及砂子体积分数随研究兴趣容积个数的变化趋势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根据偏差系数的代表单元体积测定第77-80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80-82页
第五章 养护制度及干燥方式对碳化的影响第82-106页
    5.1 概述第82页
    5.2 实验设计第82-83页
    5.3 实验结果第83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酚酞法所测的碳化深度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基于扩展衰减法(XRAM)的碳酸钙分布第84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不同预处理方案下碳化的微结构演变第89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不同预处理方案下碳化的水分分布演变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不同预处理方案下碳化的孔饱和度演变第95-96页
    5.4 实验讨论第96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MIP与XRAM测试结果的对比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基于边缘碳化的损伤评估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碳化过程中的湿度演变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碳化预处理方案评估第102-103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03-106页
第六章 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对碳化微结构的影响第106-124页
    6.1 概述第106页
    6.2 实验设计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试样制备及养护方法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试样预处理方案及碳化条件第106-107页
    6.3 实验结果第107-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原始CT结果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不同状态下的CT重构图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基于酚酞法的碳化结果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局部孔隙率的空间分布第111-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基于MIP的微结构结果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6 碳酸钙沿碳化深度分布第116-117页
    6.4 结果讨论第117-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基于MIP与基于XRAM的微结构结果对比第117-11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碳化机理推论第119-12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C-S-H碳化放水量的探索性研究第121-122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22-124页
第七章 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碳化试验第124-134页
    7.1 概述第124页
    7.2 实验设计第12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试件配合比第12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碳化预处理方案第12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加速碳化试验设计第126页
    7.3 实验结果第126-133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碳化深度随时间平方根变化趋势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碳化前后的物相变化趋势第128-13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碳化前后的微结构变化趋势第13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低湿度(50%)与高湿度(80%)下的碳化研究第130-13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5 碳化反应系数与湿度水平的关系第132-133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133-134页
第八章 考虑全球气候变化的碳化深度预测模型第134-150页
    8.1 概述第134页
    8.2 模型建立第134-139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碳化反应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微结构模拟第135-136页
        8.2.3 温度模拟第136-137页
        8.2.4 相对湿度模拟第137页
        8.2.5 氢氧化钙的传输第137页
        8.2.6 碳化模型的建立第137-139页
    8.3 考虑气候变化第139-143页
        8.3.1 CO_2浓度估计第139-140页
        8.3.2 温度估计第140-141页
        8.3.3 湿度估计第141-143页
    8.4 模拟结果第143-149页
        8.4.1 无纤维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第143-147页
        8.4.2 纤维增强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第147-148页
        8.4.3 模型后续研究第148-149页
    8.5 本章小结第149-150页
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50-154页
    9.1 全文结论第150-152页
    9.2 本文创新点第152-153页
    9.3 问题与展望第153-154页
参考文献第154-176页
作者简历第176-178页
致谢第178-180页

论文共1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用于人体健康管理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多功能器件
下一篇:基于形态完整性的传统乡村聚落性能化提升规划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