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绪论 | 第8-13页 |
一、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三、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依据和价值 | 第13-22页 |
第一节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| 第13-14页 |
一、国学经典 | 第13-14页 |
二、诵读 | 第14页 |
三、国学经典诵读 | 第14页 |
第二节 国学经典诵读的依据 | 第14-17页 |
一、古代诵读教育提供学习经验 | 第15页 |
二、内隐学习论提供理论支持 | 第15-16页 |
三、现代脑科学提供依据 | 第16页 |
四、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支持 | 第16-17页 |
五、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倡导 | 第17页 |
第三节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现实价值 | 第17-22页 |
一、提高记忆力 | 第17-18页 |
二、传授学习方法 | 第18页 |
三、提升语文素养 | 第18-21页 |
四、培养良好品质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目标、具体内容及实施原则 | 第22-32页 |
第一节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目标 | 第22-24页 |
一、目标制定的原则 | 第22-23页 |
二、分学段诵读的目标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| 第24-27页 |
一、诵读内容选择的原则 | 第24-26页 |
二、分学段诵读内容 | 第26-27页 |
第三节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原则 | 第27-32页 |
一、长期性原则 | 第27-28页 |
二、不过分解读原则 | 第28-29页 |
三、知行合一性原则 | 第29页 |
四、激励性原则 | 第29-30页 |
五、因材施教原则 | 第30页 |
六、不强加负担原则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要求和技巧 | 第32-41页 |
第一节 诵读的要求 | 第32-34页 |
一、读得准 | 第32-33页 |
二、读得顺 | 第33页 |
三、记得牢 | 第33-34页 |
四、读得美 | 第34页 |
第二节 诵读的技巧 | 第34-37页 |
一、读准字音 | 第35页 |
二、掌握句读停顿 | 第35-36页 |
三、注意重音 | 第36-37页 |
四、把握语气语调 | 第37页 |
五、把握语速 | 第37页 |
第三节 诵读的形式 | 第37-41页 |
一、范读 | 第38页 |
二、带读 | 第38页 |
三、自由读 | 第38-39页 |
四、打节拍读 | 第39页 |
五、配乐表演读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| 第41-54页 |
第一节 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1-45页 |
一、学生认知不足,诵读热情不高 | 第41-42页 |
二、教师指导不足,诵读形式单一 | 第42页 |
三、教师重视程度不够,指导能力欠缺 | 第42-43页 |
四、家长配合度不够,督促效果不佳 | 第43-44页 |
五、评价方式单一,缺乏系统性 | 第44页 |
六、应试教育压迫,加重学习负担 | 第44-45页 |
第二节 国学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 | 第45-54页 |
一、多种方法激趣,激起诵读兴趣 | 第45-46页 |
二、完善教师考核机制,明确教师责任 | 第46-48页 |
三、加强教师培训,提高教学能力 | 第48-49页 |
四、利用微信平台,确保家庭监督力度 | 第49-50页 |
五、健全评价体系,注重成果展现 | 第50-51页 |
六、加强课程整合,增强诵读课程综合性 | 第51-52页 |
七、诵读落于生活实践,践行品德教育 | 第52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附录 | 第58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