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9-16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三、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| 第14-15页 |
四、创新与不足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16-23页 |
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一、高职院校 | 第16页 |
二、管理体制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 | 第17-21页 |
一、新公共管理理论内涵与特征 | 第18-19页 |
二、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“企业型政府”管理体制 | 第19-20页 |
三、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“竞争型政府”管理体制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对高职院校管理体制适用性分析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现状分析——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| 第23-34页 |
第一节 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现状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现状分析 | 第24-29页 |
一、管理体制 | 第25-27页 |
二、教育目标体系 | 第27-29页 |
第三节 存在问题 | 第29-34页 |
一、办学特色不显著,同市场结合不密切 | 第29-30页 |
二、部门权力集中,影响工作效率 | 第30-31页 |
三、与师评价工作匮乏竞争机制,评价制度不健全 | 第31页 |
四、过于依赖“陶文化”、偏重学术的运行机制 | 第31-32页 |
五、与与目标体系急需明确,匮乏健全的市场调节机制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高职院校管理体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34-38页 |
第一节 权力结构不合理、制度缺失 | 第34-36页 |
一、管理体系不完善 | 第34-35页 |
二、管理权力结构不合理 | 第35页 |
三、管理体制中考核、激励制度的缺失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教育体系不明确,缺乏竞争 | 第36-38页 |
一、办学体制单一,培养模式笼统 | 第36页 |
二、缺乏与企业、行业互惠互利的竞争机制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国内外运用分析与启示 | 第38-47页 |
第一节 国外高职院校管理体制运用分析 | 第38-41页 |
一、高职院校教学服务要以市场教教发展规律为导向 | 第38-39页 |
二、高职院校管理过程中,政府主要起“掌舵”的职能,而不是“划桨” | 第39页 |
三、将竞争机制引入到了高职院校公共管理中 | 第39-40页 |
四、放松严格的行政规章制度,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 | 第40-41页 |
五、重视管理服务的质量、效果和效率 | 第41页 |
第二节 国内高职院校管理体制运用分析 | 第41-44页 |
一、依托特色专业优势,推进职教集团和产教联盟建设 | 第41-42页 |
二、转变行政管理职能,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| 第42-43页 |
三、深化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,激发院系办学活力 | 第43页 |
四、建立“五横五纵一平台”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| 第43页 |
五、构建了教学质量管理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 | 第43-44页 |
第三节 启示 | 第44-47页 |
一、创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| 第44-45页 |
二、合管提升“二级学院”管理职能 | 第45页 |
三、制定绩效工资方案管理 | 第45-46页 |
四、协调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| 第46页 |
五、科学确定监控体系建设 | 第46-47页 |
第五章 优化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 | 第47-60页 |
第一节 确定“企业型”高职院校管理体制 | 第47-54页 |
一、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逻辑模型构想教分析 | 第47-53页 |
二、创新发展高职院校的管理思想 | 第53-54页 |
第二节 制定“竞争型”高等职业院校管理模式 | 第54-60页 |
一、创新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 | 第55-58页 |
二、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 | 第58-60页 |
结束语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