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其他道路运输工具论文--电车论文--有轨电车论文

基于虚拟轨道的自导向有轨电车控制策略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1章 绪论第12-3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-14页
    1.2 基于虚拟轨道的自导向有轨电车设计理念第14-15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第15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相关车辆发展现状第15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第22-28页
    1.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思路第28-31页
第2章 自导向有轨电车总体及控制系统设计第31-39页
    2.1 基于虚拟轨道的自导向有轨电车关键技术第31-34页
    2.2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控制系统设计目标及控制流程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控制系统任务分解及分层递阶式控制结构设计第35-36页
    2.3 仿真平台搭建及其架构第36-38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8-39页
第3章 基于跟踪点的自导向有轨电车运动学第39-63页
    3.1 虚拟轨道引导方式及坐标系描述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虚拟轨道描述方式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坐标系框架第41-42页
    3.2 基于跟踪点的车辆位姿约束第42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跟踪点设置原则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跟踪点数量选择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跟踪点位置设置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车辆侧向加速度对跟踪点位置的影响第46-48页
    3.3 自导向有轨电车运动学第48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转向机构模型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后轮不参与转向的单节车辆单元运动学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四轮转向的单节车辆单元运动学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全列车差速转向运动学模型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车辆运动轨迹计算第59-62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62-63页
第4章 考虑车间耦合的自导向有轨电车动力学第63-89页
    4.1 有轨电车多节车辆动力学模型第63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单节车辆动力学模型第63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车间连接机构模型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考虑多节车的有轨电车动力学第72页
    4.2 永磁轮毂电机驱动控制模型第72-79页
    4.3 自导向有轨电车仿真平台验证第79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仿真工况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运动学模块输出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动力学模块输出第84-8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88-89页
第5章 基于循环路径规划的多车协调循迹算法第89-120页
    5.1 路径规划约束条件第8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多车多点协调运动学约束第90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边界条件约束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执行机构特性约束第95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约束方程第99-100页
    5.2 路径曲线生成第100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路径曲线生成方法对比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路径曲线生成方法第104-107页
    5.3 基于循环路径规划的列车循迹算法第107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循环路径规划周期起点判定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预瞄目标边界的选取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小曲率半径优化第113-114页
    5.4 循环路径规划算例第114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双纽线算例验证第114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弯道曲线验证第117-119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19-120页
第6章 基于服役特性的自导向有轨电车速度决策第120-142页
    6.1 自导向有轨电车服役性能评价指标第120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动力学特性评定因子第120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循迹偏差评定因子第125-126页
    6.2 基于列车服役特性评定的速度模糊控制第126-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控制变量与模糊语言变量定义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隶属度函数第127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模糊控制规则第131-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解模糊化第133页
    6.3 列车速度决策约束条件第133-13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轮毂电机牵引特性约束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路面附着力极限约束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车辆特性对车速的约束第135-13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执行机构约束方程第137页
    6.4 速度模糊控制器计算实例第137-14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计算工况设置第137-13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列车服役速度第138-13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列车服役性能第139-140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40-142页
结论与展望第142-145页
    1.主要结论第142-144页
    2.研究展望第144-145页
致谢第145-146页
参考文献第146-161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实践第161-162页
    一、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1-162页
    二、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第162页

论文共1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绿道的使用者行为与体验特征及其生态旅游服务功能提升研究--以广州市绿道系统为例
下一篇:单线铁路列车时刻的抗延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