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层开采过程中地表沉陷对砖混结构的影响
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1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采空区概念 | 第11页 |
1.2 采空区类型 | 第11页 |
1.3 选题的目的及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4.1 理论分析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4.2 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2 开采沉陷对建筑物影响研究的有限元法 | 第17-25页 |
2.1 有限元法及ADINA软件 | 第17-21页 |
2.1.1 有限元法简介 | 第17-20页 |
2.1.2 模拟软件的确定及其简介 | 第20页 |
2.1.3 ADINA软件 | 第20-21页 |
2.2 有限元法模拟的基础理论概述 | 第21-22页 |
2.2.1 弯矩-曲率非线性梁单元 | 第21-22页 |
2.2.2 覆岩层采动力学模型 | 第22页 |
2.3 煤层开采对地表建筑物影响的有限元模拟过程 | 第22-25页 |
2.3.1 基本步骤 | 第22-23页 |
2.3.2 初始地应力处理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3.3 煤层开挖过程模拟 | 第24页 |
2.3.4 建筑物不均匀沉降过程模拟 | 第24-25页 |
3 采空区砖混结构抗变形措施 | 第25-29页 |
3.1 采空区上方抗变形建筑物的设计原则 | 第25页 |
3.2 采空区上方建筑物的抗变形措施 | 第25-26页 |
3.3 刚度措施在砖混结构中的应用 | 第26-28页 |
3.3.1 钢度设计方法 | 第26页 |
3.3.2 构造柱及圈梁的主要功能 | 第26-27页 |
3.3.3 构造柱的设置 | 第27页 |
3.3.4 圈梁的设置 | 第27-2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4 开采沉陷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| 第29-39页 |
4.1 工程概况 | 第29-33页 |
4.1.1 交通位置 | 第29页 |
4.1.2 地形地貌及地震情况 | 第29-30页 |
4.1.3 地质特征 | 第30-31页 |
4.1.4 工程勘察数据整理 | 第31-32页 |
4.1.5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检测数据 | 第32-33页 |
4.2 模型建立 | 第33-35页 |
4.2.1 几何模型 | 第33页 |
4.2.2 边界条件 | 第33-34页 |
4.2.3 材料参数选取 | 第34-35页 |
4.2.4 单元选择及划分 | 第35页 |
4.2.5 单元生死设置 | 第35页 |
4.3 后处理分析 | 第35-38页 |
4.3.1 模拟结果分析 | 第35-3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5 沉陷对砖混结构影响的有限元模拟实例 | 第39-82页 |
5.1 概述 | 第39页 |
5.2 房屋建模 | 第39-47页 |
5.2.1 建筑结构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0页 |
5.2.2 材料参数 | 第40页 |
5.2.3 施加荷载 | 第40-47页 |
5.2.4 单元选择及划分 | 第47页 |
5.3 砖混结构后处理分析 | 第47-81页 |
5.3.1 墙体薄弱部位的水平及其竖向位移 | 第47-78页 |
5.3.2 墙体中最大变形部位的确定 | 第78-81页 |
5.4 本章小节 | 第81-8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82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8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6页 |
作者简历 | 第86-87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7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