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9页 |
摘要 | 第9-11页 |
中英文缩写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3页 |
1 保护性耕作概述 | 第12-13页 |
1.1 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原理 | 第12页 |
1.2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| 第12-13页 |
2 保护性耕作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2.1 国外保护性耕作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2.2 国内保护性耕作研究概况 | 第14页 |
3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效应研究 | 第14-20页 |
3.1 不同耕作整地模式对土壤水分周年分布及利用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3.2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3.3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| 第16页 |
3.4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3.5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 | 第17页 |
3.6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3.7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3.8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4 本研究的背景、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| 第20-23页 |
4.1 本研究的背景 | 第20页 |
4.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0-22页 |
4.3 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区周年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| 第23-32页 |
1 引言 | 第23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7页 |
2.1 试验区概况 | 第23-24页 |
2.2 试验设计 | 第24-26页 |
2.3 土壤采样与测定项目 | 第26-27页 |
3 结果分析 | 第27-31页 |
3.1 不同的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有机质(OM)含量的影响 | 第27页 |
3.2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全氮(TN)含量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3.3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全磷(TP)含量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3.4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全钾(TK)含量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3.5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有效磷(AP)含量的影响 | 第30页 |
3.6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速效钾(AK)含量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区土壤微生物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2-40页 |
1 引言 | 第32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32-33页 |
2.1 试验设计与处理 | 第32-33页 |
2.2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33页 |
2.2.1 土壤脲酶测定 | 第33页 |
2.2.2 土壤蛋白酶测定 | 第33页 |
2.2.3 土壤微生物测定 | 第33页 |
3 结果分析 | 第33-39页 |
3.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4 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3.5 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地周年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40-48页 |
1 引言 | 第40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1页 |
2.1 试验设计与处理 | 第41页 |
2.2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41页 |
2.2.1 SPAD值(叶色值)测定 | 第41页 |
2.2.2 冠层测定 | 第41页 |
2.2.3 光合作用测定 | 第41页 |
3 结果分析 | 第41-46页 |
3.1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SPAD值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2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冠层PAR值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3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和玉米穗位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| 第43页 |
3.4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和玉米穗位叶气孔导度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5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和玉米穗位叶蒸腾速率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6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和玉米穗位叶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48-60页 |
1 引言 | 第48-4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49页 |
2.1 试验设计与处理 | 第49页 |
2.2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49页 |
3 结果分析 | 第49-58页 |
3.1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不同土层总根长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3.2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不同土层总根投影面积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3.3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不同土层总根表面积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3.4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不同土层根平均直径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3.5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不同土层单位立方米土壤总根长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3.6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不同土层总根体积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58-60页 |
第六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小麦玉米周年土壤分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| 第60-70页 |
1 引言 | 第60-61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61-62页 |
2.1 试验设计与处理 | 第61页 |
2.2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61-62页 |
2.3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62页 |
3 结果分析 | 第62-68页 |
3.1 2008-2012年度试验区降雨量的变化 | 第62页 |
3.2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-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| 第62-65页 |
3.3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-夏玉米周年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3.4 降雨量、耗水量、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| 第67-68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68-70页 |
第七章 DSSAT模型对豫西旱地保护性耕作小麦玉米模拟及其检验 | 第70-80页 |
1 引言 | 第70-71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71-72页 |
2.1 试验区概况 | 第71-72页 |
2.1.1 气象数据整理 | 第71页 |
2.1.2 试验地土壤属性 | 第71-72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72页 |
2.2.1 田间试验 | 第72页 |
2.2.2 模型参数调试与检验 | 第72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72-78页 |
3.1 模型参数调试及模型验证 | 第72-74页 |
3.2 小麦玉米生育期模拟分析 | 第74-75页 |
3.3 小麦玉米产量模拟分析 | 第75-77页 |
3.4 土壤体积含水量模拟分析 | 第77-78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78-80页 |
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| 第80-83页 |
1 主要结论 | 第80-82页 |
1.1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小麦-玉米周年一体化土壤养分的影响 | 第80页 |
1.2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小麦土壤微生物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| 第80页 |
1.3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小麦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1.4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81页 |
1.5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小麦玉米周年土壤水分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 | 第81页 |
1.6 DSSAT模型对豫西旱地保护性耕作小麦、玉米的模拟及其检验 | 第81-82页 |
2 本文创新点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93页 |
ABSTRACT | 第93-9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