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| 1.1 青藏高原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12-19页 |
| 1.1.1 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结构及构造变形特征 | 第13-14页 |
| 1.1.2 青藏高原变形机制和模型 | 第14-16页 |
| 1.1.3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时空演化 | 第16-19页 |
| 1.2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| 第19-24页 |
| 1.2.1 研究背景和科学问题 | 第19-21页 |
| 1.2.2 研究方法的选择 | 第21-23页 |
| 1.2.3 研究目标 | 第23-24页 |
| 第二章 青藏高原东北缘区域地质背景 | 第24-35页 |
| 2.1 概述 | 第24-26页 |
| 2.2 造山带地质概况 | 第26-29页 |
| 2.2.1 祁连山造山带 | 第26-27页 |
| 2.2.2 西秦岭造山带 | 第27-28页 |
| 2.2.3 东昆仑造山带 | 第28-29页 |
| 2.2.4 松潘—甘孜造山带 | 第29页 |
| 2.3 前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| 第29-30页 |
| 2.4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与地层概述 | 第30-35页 |
| 2.4.1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格局 | 第30-31页 |
| 2.4.2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地层 | 第31-35页 |
|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35-42页 |
| 3.1 物源分析方法概述 | 第35-38页 |
| 3.2 碎屑锆石U-Pb和(U-Th)/He双测年(doubledating)原理 | 第38-39页 |
| 3.3 样品采集 | 第39页 |
| 3.4 实验步骤 | 第39-42页 |
| 第四章 造山带的锆石U-Pb年龄和(U-Th)/He年龄分布 | 第42-59页 |
| 4.1 锆石U-Pb年龄分布 | 第42-53页 |
| 4.1.1 祁连山造山带 | 第43-46页 |
| 4.1.2 西秦岭造山带 | 第46-49页 |
| 4.1.3 东昆仑和松潘—甘孜造山带 | 第49-52页 |
| 4.1.4 小节 | 第52-53页 |
| 4.2 锆石(U-Th)/He年龄分布 | 第53-59页 |
| 4.2.1 中祁连和西秦岭北缘造山带 | 第53-56页 |
| 4.2.2 西秦岭中南部、东昆仑和松潘-甘孜造山带 | 第56-58页 |
| 4.2.3 小节 | 第58-59页 |
| 第五章 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及物源分析 | 第59-79页 |
| 5.1 新生代地层序列 | 第60-63页 |
| 5.2 地层年代 | 第63-66页 |
| 5.3 碎屑锆石U-Pb和(U-Th)/He年龄数据 | 第66-70页 |
| 5.4 物源分析 | 第70-75页 |
| 5.5 造山带隆升与盆地形成、演化 | 第75-79页 |
| 第六章 兰州盆地新生代沉积及物源分析 | 第79-97页 |
| 6.1 新生代地层序列 | 第80-82页 |
| 6.2 地层年代 | 第82-84页 |
| 6.3 碎屑锆石U-Pb和(U-Th)/He年龄数据 | 第84-87页 |
| 6.4 物源分析 | 第87-92页 |
| 6.5 造山带隆升与盆地形成、演化 | 第92-97页 |
| 第七章 武山-天水盆地新生代沉积及物源分析 | 第97-113页 |
| 7.1 新生代地层序列 | 第98-101页 |
| 7.2 地层年代 | 第101-103页 |
| 7.3 碎屑锆石U-Pb和(U-Th)/He年龄数据 | 第103-106页 |
| 7.4 物源分析 | 第106-110页 |
| 7.5 造山带隆升与盆地形成、演化 | 第110-113页 |
| 第八章 青藏高原及其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 | 第113-124页 |
| 8.1 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、隆升及其时空演化 | 第113-121页 |
| 8.2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活动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讨论 | 第121-124页 |
| 第九章 结论与问题 | 第124-126页 |
| 9.1 主要结论 | 第124-125页 |
| 9.2 存在问题与展望 | 第125-12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6-144页 |
|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44-146页 |
| 致谢 | 第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