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区域规划论文--中国区域规划论文--农村乡镇规划论文

漳州堡寨式聚落空间形态研究--以城内社村和埭尾村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研究范围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时间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空间第14页
    1.3 研究对象第14-15页
    1.4 选题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5 本课题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1.6 研究目的第17页
    1.7 研发方法与框架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研究方法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研究框架第20-21页
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第21-30页
    2.1 聚落第21-22页
    2.2 传统聚落第22-23页
    2.3 堡寨式聚落第23-25页
    2.4 相关案例研究整理第25-27页
    2.5 堡寨式聚落空间形态表征第27-29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29-30页
第三章 城内社村与埭尾古村之案例调研调查第30-72页
    3.1 漳州概况第30页
    3.2 城内社村调查第3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村落概况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历史沿革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区域位置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自然环境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聚落边界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街巷体系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6.1 整体布局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6.2 街巷格局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住户单元第39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7.1 典型建筑平面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7.2 建筑单元构造第41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特殊构筑物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8.1 谯楼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8.2 围城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8.3 隘门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9 信仰空间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9.1 其昌宫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9.2 黄氏宗祠第50-52页
    3.3 埭尾古村调查第52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村落概况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历史沿革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区域位置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自然环境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聚落边界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街巷系统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6.1 整体布局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6.2 街巷格局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住户单元第59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7.1 典型建筑平面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7.2 建筑单元构造第60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8 特殊构筑物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8.1 炮楼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8.2 隘门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9 信仰空间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9.1 妈祖宫庙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9.2 陈氏宗祠第69-70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70-72页
第四章 城内社村和埭尾村之案例研究第72-93页
    4.1 历史渊源与区位第72页
    4.2 自然环境第72-73页
    4.3 聚落边界第73-74页
    4.4 街巷体系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整体布局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街巷格局第76-77页
    4.5 住户单元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建筑平面类型对比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单元建筑构造对比第78-81页
    4.6 特殊构筑物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隘门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谯楼与炮楼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围城第82-83页
    4.7 信仰空间第83-84页
    4.8 空间形态比较第84页
    4.9 堡寨式聚落空间特征第84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9.1 显性防御体系——层级性第85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9.2 隐形防御体系——精神性第88-89页
    4.10 本章小结第89-93页
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93-96页
    5.1 研究结论第93-95页
    5.2 启示第95-96页
参考文献第96-101页
致谢第101页

论文共10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溪洛渡水电站混凝土拱坝应力监控模型研究
下一篇: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的山地城市固定避难场所布局优化研究--以东川区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