溪洛渡水电站混凝土拱坝应力监控模型研究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| 1.1 选题意义 | 第9页 |
| 1.2 国内外有关大坝安全监控模型的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| 1.3 存在的问题 | 第11页 |
| 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-13页 |
| 第二章 混凝土拱坝应力监控模型基本理论 | 第13-33页 |
| 2.1 混凝土拱坝应力监控模型 | 第13-23页 |
| 2.1.1 统计模型因子 | 第13-18页 |
| 2.1.2 单测点应力统计模型 | 第18-19页 |
| 2.1.3 多维多测点应力统计模型 | 第19-23页 |
| 2.2 建立大坝安全监控模型中的回归分析法 | 第23-32页 |
| 2.2.1 回归方程 | 第23-25页 |
| 2.2.2 回归方程的有效性和精度 | 第25-27页 |
| 2.2.3 逐步回归分析 | 第27-32页 |
| 2.3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三章 溪洛渡拱坝应力监测资料分析 | 第33-44页 |
| 3.1 工程概况 | 第33页 |
| 3.2 大坝施工及初期蓄水过程 | 第33-36页 |
| 3.3 拱坝应力应变监测布置 | 第36-38页 |
| 3.4 溪洛渡拱坝应力计算成果 | 第38-43页 |
| 3.4.1 定性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3.4.2 拱坝 16#坝段 | 第39-43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四章 溪洛渡拱坝应力监控模型 | 第44-75页 |
| 4.1 单测点模型 | 第44-56页 |
| 4.1.1 逐步回归统计模型 | 第44-50页 |
| 4.1.2 BP神经网络模型 | 第50-54页 |
| 4.1.3 两种模型对比 | 第54-56页 |
| 4.2 一维多测点模型 | 第56-66页 |
| 4.3 二维多测点模型 | 第66-74页 |
| 4.4 单测点模型和多测点模型对比 | 第74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| 5.1 结论 | 第75-76页 |
| 5.2 展望 | 第76-7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