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上篇 工程图纸 | 第11-60页 |
下篇 工程研究报告 | 第60-14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61-6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61-62页 |
1.1.1 城市中小学校建设用地受限 | 第61页 |
1.1.2 教育模式的转变 | 第61-62页 |
1.1.3 新型教育空间的需求 | 第62页 |
1.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| 第62页 |
1.2.1 研究意义 | 第62页 |
1.2.2 研究目的 | 第6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62-6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62-63页 |
1.3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63-64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64-65页 |
1.4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64页 |
1.4.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| 第64-65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65-66页 |
1.5.1 文献阅读 | 第65页 |
1.5.2 案例研究 | 第65页 |
1.5.3 设计实践 | 第65-66页 |
1.6 研究框架 | 第66-67页 |
第二章 泛教育空间概述 | 第67-75页 |
2.1 教育理论发展沿革 | 第67-68页 |
2.2 泛教育理论概述 | 第68-69页 |
2.3 泛教育理论与空间的联系 | 第69-71页 |
2.3.1 交往概念的引入 | 第69-70页 |
2.3.2 交往与空间 | 第70页 |
2.3.3 泛教育理论中的学校教育 | 第70-71页 |
2.4 泛教育空间理论 | 第71-74页 |
2.4.1 秩序化学习空间 | 第71-72页 |
2.4.2 非秩序化学习空间 | 第72-73页 |
2.4.3 泛教育空间在中小学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| 第73-7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三章 现代教育理念下泛教育空间发展趋势 | 第75-89页 |
3.1 现代中小学校泛教育空间发展历程 | 第75-81页 |
3.1.1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30、40年代 | 第75-77页 |
3.1.2 二十世纪50、60年代到二十世纪80年代 | 第77-80页 |
3.1.3 二十世纪80年代末至今 | 第80-81页 |
3.2 泛教育空间发展特性 | 第81-82页 |
3.3 城市中小学校泛教育空间参考模型 | 第82-87页 |
3.3.1 复合型教室空间的使用 | 第83页 |
3.3.2 多功能的开放空间 | 第83页 |
3.3.3 教室空间与开放空间的活性连接 | 第83-85页 |
3.3.4 教学资源中心的建立 | 第85-86页 |
3.3.5 面向社区开放的公共学习与交往空间 | 第86-8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87-89页 |
第四章 我国城市中小学校泛教育空间布局形式 | 第89-99页 |
4.1 城市中小学校用地现状 | 第89-90页 |
4.2 庭院式布局 | 第90-91页 |
4.3 集中式布局 | 第91-93页 |
4.4 脊状式布局 | 第93-94页 |
4.5 垂直分区 | 第94-9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7-99页 |
第五章 我国城市中小学校泛教育空间具体设计手法探讨 | 第99-127页 |
5.1 秩序化学习空间 | 第99-110页 |
5.1.1 教室概念的再发展——扩展式教室空间 | 第99-106页 |
5.1.2 教学资源的整合——教学资源中心 | 第106-108页 |
5.1.3 迈向社会开放的脚步——文体活动中心 | 第108-110页 |
5.2 非秩序化学习空间 | 第110-125页 |
5.2.1 廊空间 | 第110-116页 |
5.2.2 楼梯空间 | 第116-118页 |
5.2.3 厅空间 | 第118-120页 |
5.2.4 凹空间 | 第120-121页 |
5.2.5 构架式灰空间 | 第121页 |
5.2.6 屋顶空间 | 第121-123页 |
5.2.7 小结 | 第123-125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第六章 南京市栖霞山石埠桥片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设计 | 第127-141页 |
6.1 总体概述 | 第127-129页 |
6.1.1 地理位置 | 第127页 |
6.1.2 历史沿革 | 第127-128页 |
6.1.3 用地现状 | 第128页 |
6.1.4 设计制约条件 | 第128-129页 |
6.2 设计构思 | 第129-132页 |
6.2.1 问题应对 | 第129-130页 |
6.2.2 设计理念 | 第130-132页 |
6.3 设计分析——泛教育空间应用 | 第132-139页 |
6.3.1 学校整体空间布局 | 第132-136页 |
6.3.2 具体泛教育空间设计 | 第136-139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39-141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41-143页 |
7.1 总结 | 第141页 |
7.2 展望 | 第141-143页 |
致谢 | 第143-1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5-148页 |
图片来源 | 第148-15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