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代学术组织与城市规划发展关联性的学科史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1.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2页 |
1.1.2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目标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目标 | 第13-14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3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1.3.1 学科史与城乡规划学学科史 | 第14-15页 |
1.3.2 学术组织与规划相关学术组织 | 第15页 |
1.4 相关研究评述 | 第15-18页 |
1.4.1 对学术组织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4.2 对学科史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4.3 对城市规划史的研究 | 第18页 |
1.5 研究切入点与范围界定 | 第18-19页 |
1.5.1 研究的切入点 | 第18页 |
1.5.2 研究范围界定 | 第18-19页 |
1.6 研究对象与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6.1 研究对象 | 第19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7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20-22页 |
1.7.1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1.7.2 研究框架 | 第20-22页 |
1.8 资料调查与分析 | 第22-24页 |
1.8.1 资料调查 | 第22-23页 |
1.8.2 资料分析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近代学术组织形成演变的城市规划史考察 | 第24-40页 |
2.1 历史背景、组织统计及发展阶段划分 | 第24-30页 |
2.1.1 历史背景概述 | 第24-25页 |
2.1.2 学术组织统计 | 第25-28页 |
2.1.3 发展阶段划分 | 第28-30页 |
2.2 工程主导的孕育阶段 | 第30-32页 |
2.2.1 首批学术组织成立 | 第30-31页 |
2.2.2 规划引介 | 第31-32页 |
2.2.3 其他活动 | 第32页 |
2.3 多学科争鸣发展阶段 | 第32-36页 |
2.3.1 学术组织快速扩展 | 第33页 |
2.3.2 规划探索 | 第33-34页 |
2.3.3 其他活动 | 第34-36页 |
2.4 工程、市政、建筑并进的稳定阶段 | 第36-39页 |
2.4.1 学术组织稳定发展 | 第36-37页 |
2.4.2 规划讨论 | 第37-38页 |
2.4.3 其他活动 | 第38-39页 |
2.5 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城市规划学术研究及活动 | 第40-62页 |
3.1 研究成果 | 第40-48页 |
3.1.1 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规划研究 | 第40-42页 |
3.1.2 外国城市规划理论的引入传播 | 第42-45页 |
3.1.3 本土城市规划理论的探索构建 | 第45-48页 |
3.2 研究群体 | 第48-55页 |
3.2.1 中国工程师学会 | 第48-49页 |
3.2.2 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 | 第49-51页 |
3.2.3 中国市政协会 | 第51-52页 |
3.2.4 重要研究人员 | 第52-55页 |
3.3 学术活动 | 第55-60页 |
3.3.1 科普性质的演讲活动 | 第55-56页 |
3.3.2 学术交流的会议活动 | 第56-59页 |
3.3.3 知识生产的研究活动 | 第59-60页 |
3.4 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四章 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观点 | 第62-76页 |
4.1 城市规划类型及定义 | 第62-67页 |
4.1.1 关于“城市”概念 | 第62-63页 |
4.1.2 关于“城市规划”定义 | 第63-65页 |
4.1.3 城市规划类型 | 第65-67页 |
4.2 城市规划知识构成 | 第67-71页 |
4.2.1 面向建设的工程知识 | 第68-69页 |
4.2.2 社会经济法律管理内容 | 第69-70页 |
4.2.3 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审美 | 第70-71页 |
4.3 城市规划教育与职业 | 第71-74页 |
4.3.1 城市规划教育的先声 | 第71-73页 |
4.3.2 城市规划职业的雏形 | 第73-74页 |
4.4 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五章 城市规划实践展开及推动 | 第76-96页 |
5.1 城市自治思潮与拆城运动 | 第76-79页 |
5.1.1 地方自治与市政 | 第76-77页 |
5.1.2 规划实践及特征 | 第77-79页 |
5.2 市建制后规划制度探索与实践 | 第79-89页 |
5.2.1 市建制的确立与影响 | 第79-80页 |
5.2.2 学术组织的规划探索 | 第80-87页 |
5.2.3 城市规划实践的参与 | 第87-89页 |
5.3 战后的规划观念与实践 | 第89-93页 |
5.3.1 战后规划机遇及趋向 | 第89-90页 |
5.3.2 规划实践与设计机构 | 第90-93页 |
5.4 小结 | 第93-96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96-98页 |
6.1 近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| 第96-97页 |
6.1.1 从引入到创建的学术贡献 | 第96页 |
6.1.2 从零散到体系的学科贡献 | 第96-97页 |
6.1.3 从推动到参与的实践贡献 | 第97页 |
6.2 启示 | 第97-98页 |
6.2.1 去行政化的学术自由氛围 | 第97页 |
6.2.2 城市规划输出的可能媒介 | 第97页 |
6.2.3 从观念着手引领规划变革 | 第97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2页 |
附录 | 第102-112页 |
附录一:相关学术组织的大事记 | 第102-107页 |
附录二:相关学术组织一览表 | 第107-112页 |
致谢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