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申遗时代民族文化的节日化建构及其实践理性--以黔东南苗族“刻道”文化节为例
附件 | 第5-14页 |
摘要 | 第14-16页 |
Abstract | 第16-18页 |
绪论 | 第19-40页 |
一、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| 第19-21页 |
(一)选题缘由 | 第19-20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二、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| 第21-30页 |
(一)文化建构的研究 | 第21-27页 |
(二)“刻道文化”的研究 | 第27-30页 |
三、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四、借鉴理论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31-32页 |
(一)借鉴理论 | 第31页 |
(二)研究思路 | 第31-32页 |
(三)研究方法 | 第32页 |
五、相关概念解释 | 第32-34页 |
(一)后申遗时代 | 第32-33页 |
(二)民族节日 | 第33页 |
(三)文化建构与文化重构 | 第33-34页 |
六、创新与不足 | 第34-35页 |
(一)创新之处 | 第34-35页 |
(二)不足之处 | 第35页 |
七、田野点与田野调查经历 | 第35-40页 |
(一)田野点 | 第35-38页 |
(二)田野调查经历 | 第38-40页 |
第一章 “刻道”文化传统及其现状 | 第40-67页 |
一、“刻道”及其文化构成 | 第40-48页 |
(一)“刻道”的缘起及其分布 | 第40-43页 |
(二)“刻道”文化的构成要素 | 第43-48页 |
二、“刻道”的文化内涵 | 第48-54页 |
(一)“歌以酒存,酒因歌醇”的民俗风尚 | 第48-49页 |
(二)姑舅表婚的传统婚俗 | 第49-50页 |
(三)苗族婚姻发展历程的见证 | 第50-54页 |
三、“刻道”文化的现状 | 第54-67页 |
(一)文化生态的变迁 | 第54-59页 |
(二)传承群体规模的减小 | 第59-63页 |
(三)村寨文化、习俗、观念的改变 | 第63-64页 |
(四)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 | 第64-67页 |
第二章 苗族“刻道”的“申遗”与“遗产化” | 第67-84页 |
一、“刻道”文化的申遗过程 | 第68-73页 |
(一)“刻道”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| 第68-69页 |
(二)政府、文化精英等力量的推动 | 第69-71页 |
(三)遗产的价值论证与申报 | 第71-73页 |
二、“刻道”的“遗产化”运作 | 第73-84页 |
(一)政府的“自觉”:“刻道”的遗产化实践 | 第74-76页 |
(二)权力的博弈:地方社会群体的回应 | 第76-81页 |
(三)利益的共谋:“刻道”文化管理中的政府与民众 | 第81-84页 |
第三章 “刻道遗产”的符号征用与节日化建构 | 第84-107页 |
一、“刻道”文化的符号征用 | 第85-91页 |
(一)传统认知系统下的“刻道”象征符号 | 第86-88页 |
(二)他者的干预:“刻道”象征符号的表层征用 | 第88-89页 |
(三)主体的回应:“刻道”象征符号的意义重塑 | 第89-91页 |
二、“刻道”文化的节日化建构 | 第91-97页 |
(一)“刻道”的内容建构 | 第91-92页 |
(二)“刻道”的文化生态建构 | 第92-93页 |
(三)“刻道”的展示空间建构 | 第93-96页 |
(四)“刻道”的形象建构 | 第96-97页 |
三、“刻道”文化节的设立 | 第97-107页 |
(一)刻道文化节的策划与设立 | 第97-98页 |
(二)刻道文化节的仪式进程 | 第98-101页 |
(三)刻道文化节的展示内容 | 第101-107页 |
第四章 “刻道”文化节建构的实践理性表达 | 第107-120页 |
一、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| 第107-111页 |
(一)场域 | 第107-108页 |
(二)惯习 | 第108-109页 |
(三)资本与权力 | 第109-110页 |
(四)文化再生产 | 第110-111页 |
二、“刻道”文化节建构的实践理性 | 第111-120页 |
(一)刻道”文化节的场域建构 | 第111-114页 |
(二)“刻道”文化的资本化 | 第114-116页 |
(三)“刻道”文化节建构中的权力运作与惯习 | 第116-118页 |
(四)“刻道”文化的传承理性与文化再生产 | 第118-120页 |
结语 | 第120-1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3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-134页 |
附录A:夯岜苗族“吉岜梭”的来历 | 第134-137页 |
附录B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