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造假问题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1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框架 | 第11-14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4.2 研究框架 | 第12-14页 |
1.5 论文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| 第15-21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15-17页 |
2.1.1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15页 |
2.1.2 资源依赖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1.3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16页 |
2.1.4 内部人控制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1.5 利益相关者理论 | 第17页 |
2.2 文献综述 | 第17-21页 |
2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7-19页 |
2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9页 |
2.2.3 文献总结 | 第19-21页 |
第3章 财务造假现状分析 | 第21-26页 |
3.1 财务造假的动机 | 第21-22页 |
3.2 财务造假的手段 | 第22-24页 |
3.3 财务造假的后果 | 第24-26页 |
3.3.1 损害投资者利益 | 第24页 |
3.3.2 损害关联单位利益 | 第24页 |
3.3.3 损害公司内部有关人员利益 | 第24-25页 |
3.3.4 减弱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| 第25-26页 |
第4章 公司治理理论与财务造假问题分析 | 第26-33页 |
4.1 股权结构与财务造假 | 第26-28页 |
4.1.1 股权集中度过高导致财务造假 | 第26-27页 |
4.1.2 国有股所占比例过高引发财务造假 | 第27页 |
4.1.3 流通股比例过低诱发财务造假 | 第27-28页 |
4.2 内部控制与财务造假 | 第28-29页 |
4.2.1 企业治理机构存在缺陷 | 第28页 |
4.2.2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| 第28-29页 |
4.3 利益相关者与财务造假 | 第29-30页 |
4.3.1 债权人、职工监事作用弱化 | 第29页 |
4.3.2 利益相关者权利受到威胁 | 第29-30页 |
4.4 董事会特征与财务造假 | 第30-31页 |
4.4.1 执行董事比例过高 | 第30页 |
4.4.2 独立董事功能难以发挥 | 第30-31页 |
4.4.3 董事缺乏专业性 | 第31页 |
4.5 监事会运行状况与财务造假 | 第31-33页 |
4.5.1 监事会职能虚化 | 第31-32页 |
4.5.2 监事成员选任存在人为操作性 | 第32-33页 |
第5章 案例分析 | 第33-41页 |
5.1 案例简介 | 第33-34页 |
5.2 金亚科技财务造假的动机、手段及后果 | 第34-38页 |
5.2.1 金亚科技财务造假的动机 | 第34-35页 |
5.2.2 金亚科技财务造假的手段 | 第35-37页 |
5.2.3 金亚科技财务造假的后果 | 第37-38页 |
5.3 金亚科技公司治理缺陷导致财务造假 | 第38-40页 |
5.3.1 股权结构高度集中 | 第38-39页 |
5.3.2 缺乏内部控制机制 | 第39页 |
5.3.3 独立董事不“独立” | 第39页 |
5.3.4 审计委员会失效 | 第39页 |
5.3.5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 | 第39-40页 |
5.4 案例总结及启示 | 第40-41页 |
第6章 完善公司治理,防范财务造假 | 第41-44页 |
6.1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 | 第41页 |
6.1.1 提高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| 第41页 |
6.1.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| 第41页 |
6.2 完善董事会制度 | 第41-42页 |
6.2.1 优化董事会结构 | 第41-42页 |
6.2.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| 第42页 |
6.3 完善监事会制度 | 第42-43页 |
6.3.1 保证上市公司监事会的知情权 | 第42页 |
6.3.2 提高监事会专业素养 | 第42-43页 |
6.4 建立有效的经理人薪酬激励与约束机制 | 第43-44页 |
6.4.1 建立合理薪酬激励制度 | 第43页 |
6.4.2 建立有效业绩评价机制 | 第43页 |
6.4.3 明确企业约束机制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