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2页 |
1.2.1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的种类及原因 | 第9-10页 |
1.2.2 农户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 | 第10-11页 |
1.2.3 述评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.2 基本框架 | 第13-14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4 研究的创新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5-21页 |
2.1 农户小额贷款信用风险概述 | 第15-18页 |
2.1.1 农户小额贷款的内涵 | 第15-16页 |
2.1.2 农户小额贷款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特点 | 第16-17页 |
2.1.3 农户小额贷款信用风险控制的特殊性 | 第17-18页 |
2.2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控制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8-21页 |
2.2.1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18页 |
2.2.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3 信贷配给理论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中国农业银行F分行农户小额贷款信用风险控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1-34页 |
3.1 中国农业银行F分行农户小额贷款现状 | 第21-26页 |
3.1.1 中国农业银行F分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历程 | 第21-22页 |
3.1.2 中国农业银行F分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操作流程 | 第22-23页 |
3.1.3 中国农业银行F分行农户小额贷款成效 | 第23-26页 |
3.2 中国农业银行F分行农户小额贷款信用风险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26-32页 |
3.2.1 中国农业银行F分行农户小额贷款信用风险控制现状 | 第26-29页 |
3.2.2 中国农业银行F分行农户小额贷款信用风险控制存在问题 | 第29-32页 |
3.3 农户小额贷款信用风险控制的影响因素 | 第32-34页 |
3.3.1 借贷双方信息对称性 | 第32页 |
3.3.2 贷款的担保方式 | 第32页 |
3.3.3 贷款的集约程度 | 第32页 |
3.3.4 信用风险管理的完善度 | 第32-34页 |
第四章 国外商业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控制模式做法与经验 | 第34-39页 |
4.1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 | 第34-35页 |
4.1.1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产生背景 | 第34页 |
4.1.2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主要作用 | 第34页 |
4.1.3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组织结构 | 第34-35页 |
4.2 印尼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模式 | 第35-37页 |
4.2.1 印尼人民银行产生的背景 | 第35-36页 |
4.2.2 印尼人民银行小额贷款部 | 第36页 |
4.2.3 印尼人民银行的组织结构 | 第36-37页 |
4.3 国外小额贷款信用风险控制的经验 | 第37-39页 |
第五章 中国农业银行F分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控制的创新模式探索 | 第39-50页 |
5.1 打造“互联网+”思维的“安溪模式” | 第39-42页 |
5.2 打造林农贷款的“顺昌模式” | 第42-44页 |
5.3 打造“政银保”农户贷款模式 | 第44-46页 |
5.4 中国农业银行F分行创新模式的比较:成效与启示 | 第46-50页 |
5.4.1 创新模式的成效 | 第46-47页 |
5.4.2 创新模式的启示 | 第47-50页 |
第六章 措施建议、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50-56页 |
6.1 措施建议 | 第50-53页 |
6.2 主要结论 | 第53-54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