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8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8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目标和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框架 | 第15-18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4.2 研究框架 | 第15-18页 |
第2章 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项目风险预警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18-26页 |
2.1 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相关理论 | 第18-20页 |
2.1.1 信托的定义及分类 | 第18页 |
2.1.2 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2.1.3 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的主要交易模式 | 第19-20页 |
2.2 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项目风险相关理论 | 第20-23页 |
2.2.1 信托风险的概念 | 第20页 |
2.2.2 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项目的风险类型 | 第20-21页 |
2.2.3 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项目的风险特征 | 第21-23页 |
2.2.4 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项目风险带来的影响 | 第23页 |
2.3 风险预警系统相关理论 | 第23-26页 |
2.3.1 风险预警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| 第23-24页 |
2.3.2 风险预警系统的相关理论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X公司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项目风险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| 第26-40页 |
3.1 X公司经营简介 | 第26-28页 |
3.1.1 概况 | 第26页 |
3.1.2 业务现状 | 第26-28页 |
3.2 X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概况 | 第28-34页 |
3.2.1 风险控制体系现状 | 第28-31页 |
3.2.2 专项风险防范机制 | 第31-32页 |
3.2.3 风险管理体系机构设置 | 第32-34页 |
3.3 X公司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项目风险现状 | 第34-37页 |
3.3.1 X公司固有业务风险状况 | 第34-35页 |
3.3.2 X公司信托项目风险状况 | 第35-37页 |
3.4 X公司ABC集合资金信托项目风险的成因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4.1 来源于公司内部的风险因素 | 第37-38页 |
3.4.2 来源于融资企业的风险因素 | 第38页 |
3.4.3 来源于外部因素导致的风险 | 第38-39页 |
3.5 X公司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项目面临的主要问题 | 第39-40页 |
3.5.1 风险控制流程体系中定量分析不足 | 第39页 |
3.5.2 风险预警系统缺失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X公司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项目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| 第40-58页 |
4.1 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| 第40-50页 |
4.1.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预警模型介绍 | 第40-41页 |
4.1.2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1-43页 |
4.1.3 风险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43-48页 |
4.1.4 综合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| 第48-49页 |
4.1.5 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| 第49-50页 |
4.2 以X公司ABC项目为例进行的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| 第50-56页 |
4.2.1 ABC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| 第50-51页 |
4.2.2 以ABC项目为例计算相关指标值和风险度 | 第51-53页 |
4.2.3 风险预警测试结果和分析 | 第53-56页 |
4.3 风险预警系统在完善X公司风险监测流程体系的应用 | 第56-58页 |
第5章 对X公司集合资金信托风险防范的建议 | 第58-62页 |
5.1 完善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的风险控制体系 | 第58-59页 |
5.1.1 梳理和完善现有的风险控制流程 | 第58页 |
5.1.2 加强风险预警指标及模型体系的建设 | 第58页 |
5.1.3 改进日常风险监测方法 | 第58-59页 |
5.2 加强业务操作环节的风险防范 | 第59-60页 |
5.2.1 提高前期业务尽职调查水平 | 第59页 |
5.2.2 加强项目评审环节的风险识别能力 | 第59页 |
5.2.3 加强项目的期间管理质量 | 第59-60页 |
5.3 提高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的风险后处置能力 | 第60-62页 |
5.3.1 建立有效的风险化解机制 | 第60页 |
5.3.2 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 | 第60-62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6.1 本文结论 | 第62页 |
6.2 展望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6页 |
附录: 专家打分表 | 第66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