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初等教育论文--教学理论、教学法论文--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

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改进研究--以四川省L学校为例

摘要第7-9页
ABSTRACT第9-12页
导论第13-43页
    一、研究缘起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如何从起点公平走向过程公平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如何从“形式进入”化为“实质融入”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如何从“好教”到“教好”第17-18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综述第18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城镇化”的相关研究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新型城镇化”的相关研究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“学校改进”的相关研究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文献述评第29-30页
    三、相关概念界定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新型城镇学校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教学改进第31-32页
    四、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目的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意义第32-33页
    五、研究问题、思路与方法第33-4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问题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思路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研究方法第38-41页
    六、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重难点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创新第41-43页
第一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现状分析第43-77页
    一、学生学习现状分析第43-6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现状调查第43-5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学生课堂行为观察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学生学习的环境影响因素调查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学生学习的家庭影响因素调查第58-62页
    二、教师教学现状分析第62-6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适应成长期教师教学现状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精进发展期教师教学现状分析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衰退保守期教师教学现状分析第68-69页
    三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课程感知现状分析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课型设计现状分析第71-74页
    四、教学过程现状分析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教学环节现状分析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教学方法现状分析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测评手段现状分析第76-77页
第二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理论依据第77-93页
    一、文化资本理论与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第77-8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文化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家庭文化资本对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影响第78-8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学校文化资本对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影响第82-83页
    二、教育公平理论与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第83-8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教育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城乡教育公平支持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教育过程公平落实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第86-88页
    三、深度学习理论与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第88-9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深度学习的基本观点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深度学习程度影响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层次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深度学习方式影响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实现第90-93页
第三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课型优化第93-125页
    一、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中课型优化的基本原则第93-9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发展性原则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公平性原则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整体性原则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体验性原则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递进性原则第97-98页
    二、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中课型优化的“三课”实践第98-1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主题导学课:架构学生的学习起点第98-10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本体奠基课: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第108-1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整合拓展课: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第115-125页
第四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课堂环节重构第125-159页
    一、新型城镇学校课堂教学环节的重构理据第125-13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新型城镇学校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第125-12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新型城镇学校课堂教学环节的建构逻辑第128-131页
    二、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中环节重构的“四学”路径第131-15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首学:关照学生个体差异第132-13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互学:激荡小组成员质疑第139-1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群学:推进班级组间交流第143-151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共学:助力师生拔节成长第151-159页
第五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条件保障第159-187页
    一、教学改进的物力条件保障第159-16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学习空间布置第159-16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学习材料记录第162-16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智能平台搭建第164-165页
    二、教学改进的人力条件保障第165-17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教师:转变思想观念,提升专业能力第165-16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学生:增强自我认同,参与合作探究第167-17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家长:共建家长学校,提高参与程度第170-173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管理者:推进组织重构,统整人力资源第173-175页
    三、教学改进的制度保障第175-18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教学准备协同制度第175-17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教学过程监控制度第178-18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教学评价激励制度第182-187页
第六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效果与启示第187-203页
    一、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效果检视第187-19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学生学习成效第187-19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教师教学成效第194-19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学校发展成效第197-198页
    二、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研究的启示第198-20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课型优化是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抓手第199-20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教学环节重构是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突破点第20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“三课四学”为新型城镇学校提供了实践范例第200-203页
结语第203-205页
参考文献第205-215页
附录第215-219页
后记第219-220页

论文共22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研究
下一篇: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下情绪动机性对公众行为决策影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