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32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4-17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8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2-27页 |
1.2.3 研究现状评述 | 第27-28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28-3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8-3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31-32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 | 第32-46页 |
2.1 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 | 第32-36页 |
2.1.1 涵义 | 第32-34页 |
2.1.2 基本特征 | 第34-36页 |
2.2 决策相关理论 | 第36页 |
2.2.1 行为决策理论 | 第36页 |
2.2.2 决策神经科学 | 第36页 |
2.3 情绪相关理论 | 第36-40页 |
2.3.1 情绪的涵义 | 第37页 |
2.3.2 情绪分类理论 | 第37-39页 |
2.3.3 情绪动机性 | 第39-40页 |
2.4 相关方法 | 第40-45页 |
2.4.1 结构方程模型 | 第40-42页 |
2.4.2 RDEU模型 | 第42页 |
2.4.3 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法 | 第42-4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3章 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下公众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6-73页 |
3.1 模型构建与假设 | 第47-50页 |
3.1.1 模型构建 | 第47-49页 |
3.1.2 研究假设 | 第49-50页 |
3.2 变量测量与问卷设计 | 第50-52页 |
3.2.1 研究变量 | 第50页 |
3.2.2 问卷设计 | 第50-52页 |
3.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| 第52-56页 |
3.3.1 样本的选取与问卷收集 | 第52页 |
3.3.2 样本基本特征 | 第52-56页 |
3.3.3 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56页 |
3.4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| 第56-60页 |
3.4.1 问卷的信度检验 | 第56-57页 |
3.4.2 问卷的效度检验 | 第57-60页 |
3.5 模型评价 | 第60-68页 |
3.5.1 模型显著性检验 | 第60-64页 |
3.5.2 拟合度检验 | 第64-65页 |
3.5.3 模型调试与评估 | 第65-68页 |
3.6 结果讨论 | 第68-72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4章 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下情绪动机性对公众行为决策的影响分析 | 第73-88页 |
4.1 基本模型参数假设 | 第73-76页 |
4.1.1 情绪函数假设 | 第73-74页 |
4.1.2 冲突对象及参数假设 | 第74-76页 |
4.2 博弈模型基本结构 | 第76-77页 |
4.3 情绪动机性对公众行为决策影响的RDEU模型 | 第77-84页 |
4.3.1 RDEU模型构建 | 第77-79页 |
4.3.2 Nash均衡解分析 | 第79-84页 |
4.4 数值分析 | 第84-87页 |
4.5 结果讨论 | 第8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第5章 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下情绪动机性对公众行为决策影响的眼动分析 | 第88-106页 |
5.1 研究假设 | 第89页 |
5.2 情绪动机方向对行为决策影响的眼动分析 | 第89-99页 |
5.2.1 实验设计 | 第89页 |
5.2.2 实验仪器 | 第89-90页 |
5.2.3 实验材料与任务 | 第90-93页 |
5.2.4 被试选择 | 第93页 |
5.2.5 实验过程 | 第93-94页 |
5.2.6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94-98页 |
5.2.7 讨论 | 第98-99页 |
5.3 情绪动机强度对行为决策影响的眼动分析 | 第99-104页 |
5.3.1 实验设计 | 第99页 |
5.3.2 实验仪器 | 第99页 |
5.3.3 实验材料与任务 | 第99-100页 |
5.3.4 被试选择 | 第100页 |
5.3.5 实验过程 | 第100-101页 |
5.3.6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01-103页 |
5.3.7 讨论 | 第103-104页 |
5.4 综合讨论 | 第104-10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第6章 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下情绪动机性对公众行为决策影响的神经机制 | 第106-129页 |
6.1 研究假设 | 第106-107页 |
6.2 实验设计 | 第107页 |
6.3 被试选择 | 第107-108页 |
6.4 实验设备 | 第108-110页 |
6.5 实验材料 | 第110-111页 |
6.5.1 情绪刺激材料 | 第110-111页 |
6.5.2 事件刺激材料 | 第111页 |
6.6 实验过程 | 第111-113页 |
6.6.1 实验程序 | 第111-112页 |
6.6.2 实验调试准备 | 第112-113页 |
6.6.3 脑电数据采集 | 第113页 |
6.7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13-123页 |
6.7.1 行为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13页 |
6.7.2 脑电数据结果与分析 | 第113-123页 |
6.8 结果讨论 | 第123-127页 |
6.8.1 情绪诱发的有效性 | 第123-124页 |
6.8.2 行为决策结果讨论 | 第124-125页 |
6.8.3 脑电成分结果讨论 | 第125-127页 |
6.9 本章小结 | 第127-129页 |
第7章 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公众情绪干预 | 第129-137页 |
7.1 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不同阶段公众情绪的干预 | 第129-133页 |
7.1.1 事前预防监控 | 第130-131页 |
7.1.2 事中引导控制 | 第131-133页 |
7.1.3 事后稳定 | 第133页 |
7.2 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情绪干预过程中注意问题 | 第133-136页 |
7.2.1 政府 | 第133-134页 |
7.2.2 媒体 | 第134-135页 |
7.2.3 公众情绪特异性 | 第135-136页 |
7.3 本章小结 | 第136-137页 |
结论 | 第137-1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0-153页 |
附录 | 第153-15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158-161页 |
致谢 | 第1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