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土力学、地基基础工程论文--地基基础论文--桩基及深基础论文--桩基论文

基于波动理论改进标准贯入试验的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1 绪论第24-38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第24-25页
    1.2 标准贯入试验系统发展历史回顾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标准贯入试验的提出与各国的标准贯入试验系统规格差异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各国标准贯入试验标准与应用简介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标准贯入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1.3 标准贯入试验的定量化研究现状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力量速度法测量击打能量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力量平方法测量击打能量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波动方程法第33-35页
    1.4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35-36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36-38页
2 标准贯入试验冲击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第38-63页
    2.1 冲击荷载下一维杆件应力波分析第38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弹性应力波在一维杆件的传播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弹性应力波在一维杆件的自由端和固定端的反射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弹性应力波在一维杆件的反射与透射过程中的叠加与抵消第44-46页
    2.2 标准贯入试验冲击模型分析第46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简化运动方程式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Fairhurst撞击理论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D'Alembert一维弹性波理论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波动方程法第55-58页
    2.3 本文采用的标准贯入试验冲击模型第58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标准贯入试验应力波及其能量传播机制分析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能量分析法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贯入阻力分析法第61-63页
3 试验仪器设备的制作与选型第63-86页
    3.1 仪器设备类型第63-64页
    3.2 仪器设备的基本参数第64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自制短钻杆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传感器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电荷放大器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压变放大器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数据采集设备第67-69页
    3.3 仪器设备制备历程第69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短钻杆及传感器的安装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传感器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数据采集设备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整套试验设备的工作流程第75-77页
    3.4 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第77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数据采集卡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加速度传感器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应变传感器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电荷放大器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动态应变放大器第81-86页
4 数据采集与计算程序的编制第86-92页
    4.1 虚拟仪器与LABVIEW简介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虚拟仪器简介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Labview简介第86-88页
    4.2 数据采集程序的编制第88-89页
    4.3 计算程序的编制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计算公式整理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计算程序代码第91-92页
5 工程应用实例第92-160页
    5.1 工程场地地质情况简介第92-94页
    5.2 现场试验第94-96页
    5.3 标准贯入试验结果第96-97页
    5.4 信号分析、数据处理与计算第97-13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加速度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第97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加速度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汇总第10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应变传感器的试验结果第118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应变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汇总第125-13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能量计算结果第131-13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6 贯入阻力计算结果第135-138页
    5.5 地基承载力等力学指标与本文方法计算结果的拟合分析第138-160页
6 结论、建议与展望第160-165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60-163页
    6.2 建议第163-164页
    6.3 展望与拟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第164-165页
参考文献第165-172页
致谢第172-173页
附录第173-178页

论文共1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阻尼混凝土暗支撑剪力墙抗震试验与理论研究
下一篇:不确定条件下汽车企业投资评价模型研究--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实物期权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