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高分子化学(高聚物)论文

CTS/SA复合铅(Ⅱ)离子印迹微球的制备与性能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7页
    1.1 重金属污染及其危害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及其治理方法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铅污染的来源及危害第9-10页
    1.2 离子印迹技术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离子印迹技术的发展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金属离子印迹技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天然高分子在金属离子印迹中的应用第12-13页
    1.3 CTS/SA凝胶材料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海藻酸盐及其应用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壳聚糖及其应用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CTS/SA复合凝胶材料的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研究工作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Pb(Ⅱ)-IIP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特色与创新第16-17页
第二章 CTS/SA复合微球的制备第17-34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7页
    2.2 制备NIP微球的试剂与仪器第17-19页
    2.3 制备NIP的实验部分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CTS/SA非印迹复合微球的合成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Pb-XO铅离子标准曲线的绘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NIP吸附量和溶胀度的测定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NIP微球形貌表征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NIP微球的FTIR表征第21页
    2.4 结果与讨论第2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Pb~(2+)吸附量分光光度法测量条件的确定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NIP微球制备工艺的响应面优化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形貌表征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FTIR表征第31-32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2-34页
第三章 CTS/SA复合铅(Ⅱ)离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工艺第34-48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4页
    3.2 制备Pb(Ⅱ)-IIP的试剂及仪器第34-35页
    3.3 Pb(Ⅱ)-IIP制备的实验部分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Pb(Ⅱ)-IIP制备方案的选择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Pb(Ⅱ)-IIP交联方案的选择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Pb(Ⅱ)-IIP洗脱方案的选择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Pb(Ⅱ)-IIP的性能测试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微球形貌观测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第39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讨论第39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Pb(Ⅱ)-IIP三种制备方案的比较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Pb(Ⅱ)-IIP交联方案的比较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Pb(Ⅱ)-IIP洗脱方案的比较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Pb(Ⅱ)-IIP的FTIR表征第46-47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7-48页
第四章 CTS/SA复合铅(Ⅱ)离子印迹微球的性能第48-6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8页
    4.2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48页
    4.3 实验部分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NIP微球和Pb(Ⅱ)-IIP的制备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Pb(Ⅱ)-IIP的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第48-50页
    4.4 结果与讨论第50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Pb(Ⅱ)-IIP的印迹机理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吸附条件对印迹微球吸附量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Pb(Ⅱ)-IIP的吸附动力学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Pb(Ⅱ)-IIP的等温吸附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Pb(Ⅱ)-IIP的选择吸附性能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Pb(Ⅱ)-IIP的BET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7 Pb(Ⅱ)-IIP的形貌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8 Pb(Ⅱ)-IIP的TGA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9 Pb(Ⅱ)-IIP的重复使用性能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0 本工作与前人工作的对比第63-64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4-66页
结论与展望第66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7页
致谢第77-78页
个人简介第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活性炭负载钌系氨合成催化剂的炭气化失活机理及其应用
下一篇:多铌氧酸的水热合成、表征及性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