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6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1页 |
| 缩略词表 | 第12-14页 |
| 前言 | 第14-18页 |
| 第一章 苯磷硫胺体内血药浓度测定及方法学研究 | 第18-43页 |
| 1 HPLC法测定全血中TDP的浓度 | 第18-29页 |
| 1.1 材料与仪器 | 第18-19页 |
| 1.1.1 对照品与试剂 | 第18-19页 |
| 1.1.2 仪器 | 第19页 |
| 1.2 方法与结果 | 第19-28页 |
| 1.2.1 色谱条件 | 第19-20页 |
| 1.2.2 标准溶液的配制 | 第20-21页 |
| 1.2.3 血样处理 | 第21页 |
| 1.2.4 方法学验证 | 第21-28页 |
| 1.3 讨论与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1.3.1 色谱条件的优化 | 第28页 |
| 1.3.2 内标的选择 | 第28-29页 |
| 1.3.3 内源性TDP的影响 | 第29页 |
| 2 LC-MS/MS法测定全血中维生素B_1的浓度 | 第29-43页 |
| 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29-30页 |
| 2.1.1 对照品与试剂 | 第29-30页 |
| 2.1.2 仪器 | 第30页 |
| 2.2 实验方法 | 第30-40页 |
| 2.2.1 色谱/质谱条件 | 第30-31页 |
| 2.2.2 标准溶液的配制 | 第31-32页 |
| 2.2.3 血样处理 | 第32页 |
| 2.2.4 方法学验证 | 第32-40页 |
| 2.3 讨论与小结 | 第40-43页 |
| 第二章 苯磷硫胺片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试验设计 | 第43-54页 |
| 1 试验药品与研究方法 | 第43-47页 |
| 1.1 实验药品 | 第43页 |
| 1.2 研究方法 | 第43-47页 |
| 1.2.1 研究方案及研究数量 | 第43-45页 |
| 1.2.2 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 | 第45页 |
| 1.2.3 受试者试验期间食物的选择 | 第45-46页 |
| 1.2.4 采集时间和处置方法 | 第46-47页 |
|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| 第47-52页 |
| 2.1 入选标准 | 第47页 |
| 2.2 排除标准 | 第47页 |
| 2.3 剔除标准 | 第47-48页 |
| 2.4 观察指标 | 第48-52页 |
| 2.4.1 筛选期 | 第48-51页 |
| 2.4.2 试验结束 | 第51页 |
| 2.4.3 试验过程中主要观察不良反应指标与时间 | 第51-52页 |
| 3 生物样本的测定方法 | 第52页 |
| 4 数据处理 | 第52-54页 |
| 4.1 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 | 第52-53页 |
| 4.2 统计学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第三章 苯磷硫胺片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54-122页 |
| 1 健康人体内TDP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54-88页 |
| 1.1 受试者TDP血样分析的质量控制 | 第54-56页 |
| 1.2 受试者TDP血药浓度复查结果 | 第56-58页 |
| 1.3 单次给药TDP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58-68页 |
| 1.4 多次给药TDP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68-76页 |
| 1.5 食物对TDP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| 第76-82页 |
| 1.6 性别对TDP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| 第82-88页 |
| 2 健康人体内维生素B_1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88-119页 |
| 2.1 受试者维生素B_1血样分析的质量控制 | 第88-90页 |
| 2.2 受试者维生素B_1血药浓度复查结果 | 第90-92页 |
| 2.3 单次给药维生素B_1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92-102页 |
| 2.4 多次给药维生素B_1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102-110页 |
| 2.5 食物对维生素B_1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| 第110-114页 |
| 2.6 性别对维生素B_1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| 第114-119页 |
| 3 安全性评价 | 第119-120页 |
| 4 讨论与小结 | 第120-122页 |
| 结语 | 第122-124页 |
| 附录 | 第124-13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30-137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37-138页 |
| 致谢 | 第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