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倾角齿轮传动系统啮合特性分析及动态性能优化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4页 |
1.2.1 变厚齿轮副建模研究 | 第9-11页 |
1.2.2 齿轮副啮合刚度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3 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4 齿轮系统动态性能优化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2 变厚齿轮副建模及动力接触分析 | 第15-33页 |
2.1 引言 | 第15页 |
2.2 变厚齿轮齿面方程推导 | 第15-21页 |
2.2.1 齿条刀具齿面方程 | 第15-18页 |
2.2.2 变厚齿轮齿面方程 | 第18-21页 |
2.3 变厚齿轮副装配模型 | 第21-23页 |
2.3.1 变厚齿轮实体模型 | 第21-22页 |
2.3.2 装配位置的计算 | 第22-23页 |
2.4 变厚齿轮副动力接触有限元模型 | 第23-26页 |
2.4.1 单元选择及网格划分 | 第23-25页 |
2.4.2 施加边界条件并求解 | 第25-26页 |
2.5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26-31页 |
2.5.1 变厚齿轮副动态接触特性 | 第26-29页 |
2.5.2 变厚齿轮副接触力及齿根应力 | 第29-30页 |
2.5.3 变厚齿轮副传动误差 | 第30-3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3 变厚齿轮副啮合刚度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3-47页 |
3.1 引言 | 第33页 |
3.2 变厚齿轮副啮合刚度计算 | 第33-41页 |
3.2.1 变厚齿轮副重合度及有效齿宽 | 第33-35页 |
3.2.2 啮合刚度计算方法 | 第35-41页 |
3.3 啮合刚度结果对比 | 第41-43页 |
3.3.1 变厚齿轮副有限元模型 | 第41-42页 |
3.3.2 啮合刚度算法对比验证 | 第42-43页 |
3.4 啮合刚度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3-45页 |
3.4.1 法向压力角 | 第43页 |
3.4.2 节锥角 | 第43-44页 |
3.4.3 外载荷 | 第44-4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4 小倾角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仿真 | 第47-69页 |
4.1 引言 | 第47页 |
4.2 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| 第47-53页 |
4.2.1 齿轮传动系统的结构形式 | 第47-49页 |
4.2.2 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数学模型 | 第49-53页 |
4.3 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方程求解 | 第53-55页 |
4.3.1 轮齿时变啮合刚度 | 第53-54页 |
4.3.2 轮齿综合误差 | 第54页 |
4.3.3 齿侧间隙 | 第54-55页 |
4.4 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振动特性分析 | 第55-68页 |
4.4.1 转速对系统非线性振动特性的影响 | 第55-59页 |
4.4.2 齿侧间隙对系统非线性振动特性的影响 | 第59-63页 |
4.4.3 啮合误差对系统非线性振动特性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4.4.4 外载荷对系统非线性振动特性的影响 | 第65-6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5 小倾角齿轮传动系统动态性能优化 | 第69-79页 |
5.1 引言 | 第69页 |
5.2 动力学微分方程解析法求解 | 第69-70页 |
5.3 齿轮传动系统振动响应分析 | 第70-73页 |
5.4 齿轮传动系统优化模型 | 第73-76页 |
5.4.1 目标函数的建立 | 第73-74页 |
5.4.2 设计变量的选取 | 第74页 |
5.4.3 约束条件的确定 | 第74-76页 |
5.4.4 优化设计流程 | 第76页 |
5.5 动态性能优化结果及评估 | 第76-78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6.1 结论 | 第79-80页 |
6.2 展望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附录 | 第87页 |
A.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87页 |
B.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87页 |
C.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