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各科教学法、教学参考书论文--政治论文

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法的现状研究--以方山县第一中学为例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绪论第8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第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青少年学生生活状态变化的促进第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传统教学方式弊端的显现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选择第9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9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和素质提升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促进课堂效率提高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文献研究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问卷调查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访谈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行动研究法第16-18页
2 情境教学法的含义、特点、类型及理论依据第18-24页
    2.1 情境教学法的含义、特点及类型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情境与情境教学法的含义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情境教学法的特点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情境教学法中情境的类型第19-21页
    2.2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苏格拉底的“产婆术”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脑科学原理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寓教于乐的原理第22-24页
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现状第24-36页
    3.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法运用取得的成效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热爱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情境教学法体现了教育平等的理念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情境教学法推动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情境教学法相对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情境教学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第29-30页
    3.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法运用存在的问题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情境的创设与学生预期有差距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情境的导入缺乏学生主体意识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情境开展的过程呈现碎片化状态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情境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部分教师观念落后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强第34-36页
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法运用的优化策略第36-44页
    4.1 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据创设情境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创设情境的内容要贴近生活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创设情境的内容要有阶段性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创设情境的内容要与时俱进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创设的情境形式要符合学生的期望第37-38页
    4.2 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导入情境第38-39页
    4.3 以整合性思维展开情境第39-40页
    4.4 以提升教师素质为目的组织培训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开展学校内部培训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外出考察学习培训第41-44页
结语第44-46页
参考文献第46-48页
附录 A第48-50页
附录 B第50-52页
附录 C第52-54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4-56页
致谢第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研究
下一篇:学校效能对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影响初探--以山西省9所初中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