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22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 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2. 现实意义 | 第12页 |
(三)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9页 |
1.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2. 村庄治理的相关研究 | 第16-18页 |
3. 农民专业合作社嵌入农村社会对村庄治理影响的相关研究 | 第18-19页 |
(四)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9-22页 |
1. 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二、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庄治理的定义和理论阐述 | 第22-26页 |
(一) 相关概念 | 第22-24页 |
1. 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 | 第22-23页 |
2. 治理与村庄治理 | 第23-24页 |
(二) 理论基础 | 第24-26页 |
1. 协同治理理论 | 第24页 |
2. 协同治理理论与村庄治理的契合 | 第24-26页 |
三、合作社和村庄治理的相互关系研究 | 第26-32页 |
(一)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村庄治理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| 第26-27页 |
1. 村庄治理的现状迫切希望改变传统的村治模式 | 第26页 |
2. 在村庄经济发展方面,呈现出经济发展缓慢 | 第26-27页 |
3. 在村庄民主政治方面,呈现出村庄民主发展缓慢 | 第27页 |
4. 在村庄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缺乏有效参与 | 第27页 |
(二)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村庄治理良好发展的重要载体 | 第27-30页 |
1.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村庄治理的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| 第28-29页 |
2.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村庄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| 第29页 |
3.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村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| 第29-30页 |
4.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社会保障的发展 | 第30页 |
(三) 村庄治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提供了外部发展环境 | 第30-32页 |
四、三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下的村庄治理现状分析 | 第32-47页 |
(一) “村社重叠”影响下的村庄治理——以何斯路村为例 | 第32-39页 |
1. “村社重叠”的解释 | 第32页 |
2. 何斯路村基本概况 | 第32-34页 |
3. 义乌草根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介绍 | 第34-35页 |
4. 义乌草根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股份构成状况 | 第35-36页 |
5. 合作社从事的经营管理内容 | 第36-37页 |
6. “村社重叠”对村庄治理影响的分析 | 第37-39页 |
(二) 合作社“有限主导”影响下的村庄治理——以河南李新村为例 | 第39-43页 |
1. “有限主导”的内涵 | 第39-40页 |
2. 李新村基本概况 | 第40页 |
3. 万灵种植专业合作社基本概况 | 第40-41页 |
4. “有限主导”方式下合作社的主要经营管理内容 | 第41-42页 |
5. 农民专业合作社“有限主导”方式下对村庄治理影响分析 | 第42-43页 |
(三) “村社分离”对村庄治理的影响——以上鲁村为例 | 第43-47页 |
1. “村社分离”的界定 | 第43-44页 |
2. 上鲁村村庄介绍 | 第44-45页 |
3. 家缘种养殖合作社基本概况 | 第45页 |
4. “村社分离”方式下合作社的主要经营运作 | 第45-46页 |
5. 农民专业合作社“村社分离”方式下对村庄治理影响分析 | 第46-47页 |
五、三种类型合作社对村庄治理影响的比较分析及存在问题 | 第47-54页 |
(一) 三类合作社对村庄治理影响的比较分析 | 第47-50页 |
1. 三种类型的合作社对村庄治理影响的共性 | 第47-48页 |
2. 三种类型的合作社影响下的村庄治理表现出的差异性 | 第48-50页 |
(二) 三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下的村庄治理存在的问题 | 第50-54页 |
1. “村社重叠”发展方式下村庄治理存在的问题 | 第50-51页 |
2. “有限主导”发展方式下村庄治理存在的问题 | 第51-52页 |
3. “村社分离”影响下村庄治理存在的问题 | 第52-54页 |
六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对影响村庄治理发展的建议 | 第54-60页 |
(一) 建立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| 第54-55页 |
1. 在政府方面,要转变政府职能 | 第54-55页 |
2.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帮扶 | 第55页 |
3. 在法律法规方面,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| 第55页 |
(二) 加强合作社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| 第55-57页 |
1. 健全合作社自身的规章制度 | 第56页 |
2. 提高社员凝聚力,实现农民组织现代化发展 | 第56页 |
3. 提高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,增强市场竞争力 | 第56-57页 |
4. 提高农村精英素质,发挥合作社核心成员的带头作用,切实为村庄服务 | 第57页 |
(三)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,促进村庄实现善治 | 第57-60页 |
1. 村两委是村庄治理的主导力量,要强化村两委的核心地位 | 第57-58页 |
2. 合作社在村庄治理中起到协助和监督的功能,鼓励合作社积极参与村庄建设 | 第58页 |
3. 政府要适当放权,不能过度治理 | 第58-59页 |
4. 调动村民建设村庄的积极性,尤其是农村精英的模范带头作用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