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1.2.1 地下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| 第12-15页 |
1.2.2 三维地质模型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1.2.3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| 第16页 |
1.2.4 研究区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7-21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1.3.3 研究特色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通辽市平原区概况 | 第21-29页 |
2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1-23页 |
2.1.1 地理位置 | 第21-22页 |
2.1.2 地形地貌 | 第22-23页 |
2.2 水资源环境概况 | 第23-28页 |
2.2.1 气象与水文 | 第23-25页 |
2.2.2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5-28页 |
2.3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地下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29-34页 |
3.1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| 第29-30页 |
3.2 指标体系选取与建立 | 第30-32页 |
3.3 指标体系评价因子量值确定方法探讨 | 第32-3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4章 三维地质建模确定自然地理指标 | 第34-46页 |
4.1 数据分析与处理 | 第34-35页 |
4.2 模型建立 | 第35-43页 |
4.2.1 三维地质层面模型 | 第35-37页 |
4.2.2 三维地质体模型 | 第37页 |
4.2.3 三维地质岩相模型 | 第37-41页 |
4.2.4 岩相模型验证 | 第41-43页 |
4.3 信息提取 | 第43-4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5章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确定水资源环境指标 | 第46-58页 |
5.1 模型建立 | 第46-51页 |
5.1.1 数学模型 | 第46-47页 |
5.1.2 空间与时间离散 | 第47页 |
5.1.3 定解条件与参数 | 第47-49页 |
5.1.4 源汇项处理 | 第49-51页 |
5.2 模型验证与结果分析 | 第51-54页 |
5.2.1 模型验证 | 第51-52页 |
5.2.2 结果分析 | 第52-54页 |
5.3 指标数据提取 | 第54-5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6章 地下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预测 | 第58-79页 |
6.1 指标等级划分与归一化处理 | 第58-62页 |
6.1.1 自然地理指标等级划分与归一化 | 第58-59页 |
6.1.2 水资源环境指标等级划分与归一化 | 第59-60页 |
6.1.3 社会经济指标等级划分与归一化 | 第60-62页 |
6.2 指标权重 | 第62-65页 |
6.2.1 层次分析法介绍 | 第62页 |
6.2.2 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62-65页 |
6.3 空间叠加与综合评价 | 第65-71页 |
6.3.1 空间叠加分析 | 第65-67页 |
6.3.2 承载力综合评价 | 第67-69页 |
6.3.3 各旗县地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建议 | 第69-71页 |
6.4 地下水环境承载力预测评价 | 第71-78页 |
6.4.1 水资源环境指标预测 | 第71-74页 |
6.4.2 社会经济指标预测 | 第74-75页 |
6.4.3 地下水环境承载力综合预测 | 第75-77页 |
6.4.4 预测结果分析与建议 | 第77-78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7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79-81页 |
7.1 结论 | 第79-80页 |
7.2 建议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附录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