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老化和浓度对稻田土壤中铅形态分布和迁移特性的影响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2-2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重金属在土壤中形态研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重金属在土壤迁移特性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重金属在土壤中有效性的研究第17-19页
    1.3 存在的问题第19-20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目标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论文结构第20-23页
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3-28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域概况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理位置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气候特点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土壤类型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土壤铅污染情况第23-24页
    2.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第24-25页
    2.3 老化作用下不同浓度外源铅在稻田土壤中的形态变化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土壤培养实验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土壤形态分析方法-改进的BCR法测定铅形态第25-26页
    2.4 老化作用下不同浓度外源铅在稻田土壤中的淋溶特性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土柱淋溶实验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样品处理与测定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浓度和老化对稻田土壤中铅的有效态影响第27页
    2.5 数据分析第27-28页
第3章 老化作用下不同浓度外源铅在稻田土壤中的形态变化第28-37页
    3.1 老化作用对铅形态的影响第28-31页
    3.2 不同外源铅浓度对铅形态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3.3 污染土壤与未污染土壤铅形态之间的比较第32-33页
    3.4 铅形态浓度与铅总浓度曲线拟合第33-36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6-37页
第4章 老化作用下不同浓度外源铅在稻田土壤中的淋溶特性第37-46页
    4.1 老化作用对铅在稻田土壤中重金属淋溶特性的影响第37-39页
    4.2 外源铅浓度对铅在稻田土壤中重金属淋溶特性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4.3 淋溶液PH及电导率变化规律第40-42页
    4.4 淋溶后铅在稻田土壤中的形态分布第42-44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44-46页
第5章 浓度和老化作用对稻田土壤中铅的有效态影响研究第46-53页
    5.1 未污染稻田土壤中铅全量、有效态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系数第46页
    5.2 不同提取剂提取污染稻田土壤铅有效态结果比较第46-47页
    5.3 外源铅浓度对提取剂提取铅有效态的影响第47-49页
    5.4 老化时间对稻田土壤提取铅有效态的影响第49-51页
    5.5 铅有效态提取量与稻田土壤中铅全量、形态的关系第51-52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52-53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3-55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53-54页
    6.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第54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62页
致谢第62-63页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3-64页
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型无皂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
下一篇: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