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的缘起、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的缘起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的范围及对象 | 第1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5 相关领域及相关概念 | 第15-18页 |
1.5.1 开放式教育理念 | 第15页 |
1.5.2 复合化空间设计 | 第15-16页 |
1.5.3 基础教育综合体 | 第16页 |
1.5.4 垂直校园 | 第16-18页 |
1.6 研究框架 | 第18-19页 |
1.6.1 研究框架 | 第18-19页 |
2 基础教育空间复合化的理论基础和形态特征 | 第19-30页 |
2.1 基础教育空间复合化产生的原因 | 第19-21页 |
2.1.1 国外基础教育空间复合化产生的原因 | 第19-20页 |
2.1.2 我国基础教育空间复合化产生的背景 | 第20页 |
2.1.3 国内外基础教育空间复合化模式对比 | 第20-21页 |
2.2 基础教育空间发展与沿革 | 第21-24页 |
2.2.1 空间的简单集中阶段 | 第21-22页 |
2.2.2 注重功能复合的阶段 | 第22-23页 |
2.2.3 空间集中和功能复合多元化发展阶段 | 第23-24页 |
2.2.4 我国基础教育空间复合化的发展历程 | 第24页 |
2.3 基础教育空间复合化要素构成分析 | 第24-27页 |
2.3.1 功能要素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3.2 非功能要素—公共空间 | 第25-26页 |
2.3.3 功能要素与非功能要素的关系 | 第26-27页 |
2.4 基础教育空间复合化特征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4.1 功能复合化 | 第27页 |
2.4.2 空间整合化 | 第27-28页 |
2.4.3 资源共享化 | 第28页 |
2.4.4 形体整合化 | 第28页 |
2.5 基础教育空间复合化的实践意义 | 第28-30页 |
2.5.1 有利于组织功能,节约用地 | 第28-29页 |
2.5.2 有利于激发公共空间的活力,促进交流互动 | 第29页 |
2.5.3 有利于探索新的校园空间布局模式 | 第29-30页 |
3 基础教育空间复合性研究 | 第30-46页 |
3.1 基础教育复合化空间的构成 | 第31-32页 |
3.1.1 空间界面 | 第31-32页 |
3.1.2 参与路径 | 第32页 |
3.1.3 组织模式 | 第32页 |
3.2 基础教育复合化空间的构成图解及案例 | 第32-38页 |
3.2.1 基础模式(法国里尔的中学) | 第33页 |
3.2.2 水平向演变模式(上海德富中学、路西·奥博莱学校、Ivanhoe文法学校) | 第33-35页 |
3.2.3 垂直向演变模式(宁波江北城庄学校、新威尔逊中学、Bobigny的综合学校) | 第35-37页 |
3.2.4 多维度演变模式(无锡蠡园中学) | 第37-38页 |
3.3 空间复合化的设计原则 | 第38-45页 |
3.3.1 柔化建筑界面 | 第38-39页 |
3.3.2 空间的序列感 | 第39-41页 |
3.3.3 空间的穿插与渗透 | 第41-42页 |
3.3.4 清晰有序的层次 | 第42-44页 |
3.3.5 适宜的空间尺度和界面 | 第44-4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4 基础教育复合化空间布局模式 | 第46-77页 |
4.1 生长型的水平布局 | 第46-60页 |
4.1.1 院落式布局 | 第46-49页 |
4.1.2 线状布局 | 第49-50页 |
4.1.3 一体化布局 | 第50-52页 |
4.1.4 鱼骨状布局 | 第52-54页 |
4.1.5 辐射状布局 | 第54-57页 |
4.1.6 网格状布局 | 第57-58页 |
4.1.7 单元式布局 | 第58-60页 |
4.2 叠合型的竖向布局 | 第60-69页 |
4.2.1 竖向布局的模式分析 | 第61-63页 |
4.2.2 叠合程度不同的布局模式 | 第63-67页 |
4.2.3 竖向布局特点分析 | 第67-69页 |
4.3 复合化的立体布局 | 第69-76页 |
4.3.1 竖向布局结合庭院布局 | 第69-73页 |
4.3.2 基座+塔楼布局 | 第73-7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5 基础教育空间复合化设计策略 | 第77-94页 |
5.1 以功能类型私密性划分来确立功能模型 | 第77-80页 |
5.2 空间复合化设计策略的目标 | 第80-81页 |
5.2.1 提供必要的开放空间 | 第80-81页 |
5.2.2 保障空间的层次 | 第81页 |
5.3 建立在复合有序基础上的空间碎化 | 第81-89页 |
5.3.1 空间碎化的目的 | 第82-83页 |
5.3.2 复合教学空间 | 第83页 |
5.3.3 复合交通空间 | 第83-85页 |
5.3.4 复合共享空间 | 第85-87页 |
5.3.5 复合界面空间 | 第87-89页 |
5.4 建立在复合有序基础上的空间整合 | 第89-93页 |
5.4.1 强化弱元素 | 第89-91页 |
5.4.2 加强关系性 | 第91-9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3-94页 |
6 基础教育空间复合化重点案例分析与实际运用 | 第94-113页 |
6.1 复合化应用检验分析 | 第94-103页 |
6.1.1 新加坡艺术学校(SOTA) | 第94-98页 |
6.1.2 青岛中学 | 第98-103页 |
6.2 设计实践——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 | 第103-113页 |
6.2.1 设计任务书 | 第103-105页 |
6.2.2 总体布局——校园空间的整体建构 | 第105-108页 |
6.2.3 竖向布局——“三明治”的布局模式 | 第108-111页 |
6.2.4 空间复合化设计策略的运用 | 第111-113页 |
结语 | 第113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16页 |
图片及表格来源 | 第116-12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120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-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