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民用建筑论文--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--高等学校论文

旧工业遗存改造为高校建筑的适应性再生设计研究

摘要第2-3页
Abstract第3-4页
1 绪论第9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旧工业遗存改造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我国高校发展建设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4-17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框架第19-20页
2 旧工业遗存适应性再生的理论基础第20-29页
    2.1 适应性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适应性的起源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适应性在建筑界的发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适应性对建筑的意义第21-22页
    2.2 现代建筑适应性理论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社会适应性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环境适应性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经济适应性第24-26页
    2.3 旧工业遗存的适应性再生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旧工业建筑非适应性再生的表现——改造过度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旧工业遗存最适宜的改造方式——适应性再生第28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8-29页
3 旧工业建筑遗存改造为高校建筑的优势及可行性分析第29-47页
    3.1 传统高校教学楼与开放式新型教学楼的对比分析第29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传统教学楼空间特点与存在问题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授课模式的变革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新型教学建筑特点及发展趋势第31-35页
    3.2 面向高校建筑的旧工业遗存适应性再生的优势和价值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时效性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经济性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生态价值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人文性和艺术性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空间可塑性第39-40页
    3.3 旧工业遗存改造为高校建筑的可行性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旧工业厂区整体改造为高校校区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旧工业建筑单体改造为高校建筑单体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旧工业遗存改造为高校建筑的多种类型第42-45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5-47页
4 旧工业遗存改造为高校建筑的适应性再生案例研究第47-75页
    4.1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第4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建筑结构体系的改造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功能空间的再生和新材料的运用第48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改造中的生态策略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室外环境的塑造第58-60页
    4.2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滨海校区第60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建筑体量和总平面的改造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功能空间的改造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结构和材料的改造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室内环境品质的提升第65-66页
    4.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校区第66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厂区的总平面改造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结构体系的改造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平面和功能的改造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外立面的改造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第73-74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74-75页
5 旧工业遗存改造为高校建筑的适应性再生设计原则第75-94页
    5.1 原真性设计原则第75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保留原有建筑信息和构成要素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延续旧工业建筑历史文化第79-80页
    5.2 延伸性设计原则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合理创造和适度更新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融入校园文化、体现时代感第81-83页
    5.3 灵活性与可变性设计原则第83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空间开放性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空间多义性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空间界定方式灵活性第87-90页
    5.4 生态性设计原则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、降低能耗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适应地域和气候特点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提高室内环境舒适性第92-93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93-94页
6 旧工业遗存改造为高校建筑的适应性再生设计策略第94-118页
    6.1 要素保留与结构利用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旧工业建筑信息特点的保留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原有结构体系的再利用第95-96页
    6.2 适度更新与环境融入第96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表皮的更新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墙的拆除、替换和生成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空间的重置第101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外部环境的塑造第105-106页
    6.3 空间开放与功能多义第106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空间开放性设计第106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功能多义性设计第109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预留富余空间第112页
    6.4 持续更新与低技节能第112-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废弃材料的回收再利用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自然采光和通风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外围护体系的节能策略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第116-117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17-118页
结论第118-119页
参考文献第119-121页
图片索引第121-125页
表格索引第125-126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26-127页
致谢第127-129页

论文共12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R英语教育机构绩效考核体系研究
下一篇:基础教育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