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引言 | 第12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5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6-25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25-27页 |
2 公共交通系统脆弱性分析框架 | 第27-46页 |
2.1 整体框架介绍 | 第28-29页 |
2.2 公共交通系统网络建模 | 第29-34页 |
2.3 灾害及组件脆弱性建模 | 第34-40页 |
2.4 公共交通系统脆弱性评估 | 第40-42页 |
2.5 公共交通系统脆弱性控制策略 | 第42-44页 |
2.6 小结 | 第44-46页 |
3 单一公共交通系统的脆弱性评估与控制策略策略 | 第46-89页 |
3.1 研究对象与灾害类型的选取 | 第46-47页 |
3.2 铁路系统在洪水灾害下脆弱性的评估 | 第47-60页 |
3.3 铁路系统在洪水灾害下的维护策略研究 | 第60-65页 |
3.4 铁路系统在地震灾害下脆弱性的评估 | 第65-74页 |
3.5 铁路系统在地震灾害下的维护策略研究 | 第74-88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4 互补公共交通系统的脆弱性评估与控制策略 | 第89-126页 |
4.1 研究对象与灾害类型的选取 | 第89-90页 |
4.2 国家互补公共交通系统网络模型 | 第90-92页 |
4.3 国家互补公共交通系统脆弱性分析模型 | 第92-98页 |
4.4 国家互补公共交通系统脆弱性分析数值实验 | 第98-102页 |
4.5 城市互补公共交通系统网络模型 | 第102-107页 |
4.6 城市互补公共交通系统脆弱性分析模型 | 第107-111页 |
4.7 城市互补公共交通系统脆弱性分析数值实验 | 第111-124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124-126页 |
5 总结与展望 | 第126-129页 |
5.1 全文总结 | 第126-127页 |
5.2 研究展望 | 第127-129页 |
致谢 | 第129-130页 |
附录A | 第130-1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8-153页 |
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或撰写的学术论文 | 第153-154页 |
附录2 公开发表或撰写的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章节对应关系 | 第1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