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2-14页 |
ABSTRACT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0-69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20-22页 |
1.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2-24页 |
1.3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| 第24-31页 |
1.3.1 研究材料 | 第24-2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8-31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31-65页 |
1.4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31-39页 |
1.4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39-65页 |
1.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65-69页 |
1.5.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65-67页 |
1.5.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67-69页 |
第二章 提篮桥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| 第69-82页 |
2.1 传统江南水乡渔村风貌 | 第69-77页 |
2.1.1 明清至上海开埠前提篮桥地区的自然环境 | 第69-74页 |
2.1.2 上海开埠以后自然环境的渐进变化 | 第74-77页 |
2.2 不断变动的行政区划与区域范围 | 第77-82页 |
2.2.1 提篮桥名称的由来 | 第77-79页 |
2.2.2 提篮桥的历史地理沿革 | 第79-82页 |
第三章 提篮桥地区的城市空间与街道形态 | 第82-142页 |
3.1 空间的城市化演变与特质形成 | 第82-112页 |
3.1.1 水网道路构筑空间的宏观肌理 | 第82-100页 |
3.1.2 城市空间演变的动力及方向 | 第100-108页 |
3.1.3 城市空间的特质性要素 | 第108-112页 |
3.2 具有多重意义的街道空间形态 | 第112-142页 |
3.2.1 街道形态的总体演变 | 第112-137页 |
3.2.2 主要街道的业种分布及其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| 第137-142页 |
第四章 提篮桥地区的建筑类型与室内陈设 | 第142-201页 |
4.1 体现地区人居环境特征的建筑类型 | 第142-179页 |
4.1.1 中西结合的传统里弄建筑 | 第142-156页 |
4.1.2 教堂与监狱等特殊建筑 | 第156-169页 |
4.1.3 其他特色建筑 | 第169-179页 |
4.2 风格多样的建筑装饰 | 第179-187页 |
4.2.1 里弄过街楼装饰 | 第179-183页 |
4.2.2 建筑风格与构件装饰 | 第183-185页 |
4.2.3 门窗样式与装饰 | 第185-187页 |
4.3 优雅与窘迫交织的室内陈设 | 第187-201页 |
4.3.1 普通市民居住的室内陈设 | 第187-194页 |
4.3.2 犹太难民居住的室内陈设 | 第194-198页 |
4.3.3 其他类型的室内设计 | 第198-201页 |
第五章 提篮桥地区的绿化景观与公共环境卫生 | 第201-222页 |
5.1 渐进建设的绿化景观 | 第201-212页 |
5.1.1 绿化景观的性质转变、建设时序与微观分区 | 第201-202页 |
5.1.2 东西差异且零散断续的道路绿化与室外绿化 | 第202-206页 |
5.1.3 犹太人的户外乐园:霍山公园与临时改建的屋顶花园 | 第206-212页 |
5.2 提篮桥地区的公共环境卫生 | 第212-222页 |
5.2.1 提篮桥的“双重角色”与“自西向东”拓展的环境卫生建设 | 第212-218页 |
5.2.2 公共环境卫生的宣传、管理与举报 | 第218-222页 |
第六章 提篮桥地区的人居文化及其历史价值 | 第222-236页 |
6.1 提篮桥地区的人居文化 | 第222-228页 |
6.1.1 提篮桥人居文化的形成 | 第222-223页 |
6.1.2 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 | 第223-228页 |
6.2 提篮桥地区历史人居环境的价值 | 第228-236页 |
6.2.1 历史人居环境的价值分析 | 第228-231页 |
6.2.2 提篮桥地区历史人居环境的价值 | 第231-236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236-252页 |
7.1 结论 | 第236-241页 |
7.2 展望 | 第241-252页 |
7.2.1 从国际经验到共识 | 第241-243页 |
7.2.2 从共识到现实 | 第243-247页 |
7.2.3 从现实到行动 | 第247-249页 |
7.2.4 后续研究的展望 | 第249-2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2-257页 |
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257-258页 |
致谢 | 第258-262页 |
附录 | 第262-3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