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5-25页 |
1.1 基本概念 | 第15-19页 |
1.1.1 湿地的定义 | 第15-16页 |
1.1.2 城市湿地公园 | 第16-17页 |
1.1.3 我国湿地分类 | 第17-18页 |
1.1.4 河流湿地 | 第18-19页 |
1.1.5 城市河流型湿地公园 | 第19页 |
1.2 植物景观造景的相关概述 | 第19-21页 |
1.2.1 植物造景与湿地植物造景 | 第19-20页 |
1.2.2 城市河流型湿地公园植物造景 | 第20-21页 |
1.3 湿地植物的应用现状 | 第21页 |
1.4 城市河流型湿地公园植物的作用 | 第21-22页 |
1.5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22-25页 |
1.5.1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22-23页 |
1.5.2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23-25页 |
2 引言 | 第25-30页 |
2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25-26页 |
2.1.1 绿色经济时代的来临 | 第25页 |
2.1.2 可持续城市的未来 | 第25-26页 |
2.1.3 植物景观在城市湿地中的地位 | 第26页 |
2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6-28页 |
2.2.1 研究目的 | 第26-27页 |
2.2.2 研究意义 | 第27-28页 |
2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3.1 研究内容 | 第28页 |
2.3.2 研究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4 研究框架 | 第29-30页 |
3 实地调研分析及问题的提出 | 第30-40页 |
3.1 调研对象的选择 | 第30页 |
3.2 国内外案例分析 | 第30-40页 |
3.2.1 南京绿水湾湿地公园 | 第30-32页 |
3.2.2 河西鱼嘴湿地公园 | 第32-35页 |
3.2.3 台州永宁公园 | 第35-37页 |
3.2.4 斯坦福弥尔河公园 | 第37-40页 |
3.3 问题的提出 | 第40页 |
3.3.1 手法过于单调,种类多样性不足 | 第40页 |
3.3.2 实用功能不足,游人参与性较少 | 第40页 |
3.3.3 欠缺季相变化,秋冬观赏性差 | 第40页 |
4 城市河流型湿地公园植物景观造景的研究 | 第40-48页 |
4.1 内容与方法 | 第40-44页 |
4.1.1 植物造景空间组合的方法 | 第40-42页 |
4.1.2 重视乡土植物的大量应用 | 第42页 |
4.1.3 尊重自然、遵循自然法则 | 第42-43页 |
4.1.4 植物造景的艺术性和意境美的营造 | 第43页 |
4.1.5 植物景观造景的动态性 | 第43-44页 |
4.2 城市河流型湿地公园植物景观造景的特殊性 | 第44-45页 |
4.2.1 城市河流型湿地公园植物造景具有科学性 | 第44页 |
4.2.2 河流型湿地公园植物造景表现方法具有艺术性 | 第44-45页 |
4.2.3 河流湿地公园植物对修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作用 | 第45页 |
4.3 植物景观造景树种选择和配置原则 | 第45-46页 |
4.3.1 基本原则 | 第45页 |
4.3.2 遵循整体规划范围优先原则 | 第45页 |
4.3.3 遵循统筹兼顾、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| 第45-46页 |
4.3.4 遵循以工程改良为主导的综合绿化原则 | 第46页 |
4.4 植物群落演替 | 第46-47页 |
4.4.1 群落演替概念 | 第46页 |
4.4.2 湿地演替的过程 | 第46-47页 |
4.4.3 群落演替理论应用 | 第47页 |
4.5 城市建设河流型湿地公园的必要性 | 第47-48页 |
4.5.1 城市的水系形成和水资源条件 | 第47页 |
4.5.2 河流湿地文化特征 | 第47-48页 |
4.5.3 建设河流型湿地的重要意义 | 第48页 |
5 实例——二十埠河湿地公园二期植物景观造景研究 | 第48-64页 |
5.1 背景分析 | 第48-49页 |
5.2 现状分析 | 第49-51页 |
5.2.1 地形地貌 | 第49页 |
5.2.2 气候条件 | 第49页 |
5.2.3 水文条件 | 第49-50页 |
5.2.4 现状用地条件 | 第50页 |
5.2.5 现状交通条件 | 第50页 |
5.2.6 现状资源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2.7 历史人文 | 第51页 |
5.3 整体规划 | 第51-53页 |
5.4 二十埠河湿地公园二期植物选择原则与配置手法 | 第53-55页 |
5.4.1 植物选择原则 | 第53-54页 |
5.4.2 植物景观配置手法 | 第54-55页 |
5.5 植物空间总体划分 | 第55-56页 |
5.6 二十埠河湿地公园二期主要景区的植物造景分析 | 第56-64页 |
5.6.1 健康步道——绿茵草岸景区植物造景 | 第56-57页 |
5.6.2 荷风亭——特色景观岛——生态景观岛景区植物造景 | 第57-59页 |
5.6.3 其他景点植物景观造景 | 第59-61页 |
5.6.4 色彩与季相角度的湿地植物 | 第61-64页 |
6 结论与讨论 | 第64-66页 |
6.1 结论 | 第64-65页 |
6.2 讨论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