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--各种类型园林论文

基于生态齿轮互补理论的滨水城镇山体公园规划设计研究--以巢湖卧牛山公园为例

致谢第4-5页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文献综述第13-17页
    1.1 相关概念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城镇绿地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滨水城镇山体公园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生态齿轮互补理论第14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山体公园规划设计研究综述(增加)第14-17页
2 引言第17-21页
    2.1 研究背景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及在过程中的生态问题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山体公园在绿地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第17页
    2.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研究的目的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研究的意义第18页
    2.3 研究的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2.4 研究的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滨水城镇山体公园的景观设计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归纳总结出“生态齿轮互补”的一般性假说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将“生态齿轮互补”的一般性假说进行推广验证第19-20页
    2.5 技术路线第20-21页
3 生态齿轮互补理论下的山体公园规划设计的理论性研究第21-25页
    3.1 生态齿轮互补理论的相关阐述第21页
    3.2 规划设计的原则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保护利用性原则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生态修复性原则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拆建适宜性原则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景观性原则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人文性原则第22-23页
    3.3 规划设计的方法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实地调研滨水城镇地区及周边所发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滨水城镇绿地进行分类及山体公园进行功能布局分区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城镇山体公园的景观空间组织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山体公园的景观元素设计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人文传承与融合第24-25页
4 生态齿轮互补理论下的滨水城镇山体公园规划设计的内容第25-34页
    4.1 基础资料的调研与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山体及周边城镇区域的生态环境调研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基地的地形地貌及城镇的区位现状调研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城镇历史人文资料的查阅第26页
    4.2 城镇山体公园的景观性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城镇山体公园与公园的景观共性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城镇山体公园的景观特性第26-27页
    4.3 山体公园在城镇化发展中的特征及潜在的问题第27页
    4.4 山体区域内空间管制的边界划分第27-28页
    4.5 山体公园内各功能区域的划分第28-29页
    4.6 山体公园的景观元素设计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景观游线组织设计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植物种植的景观空间表现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景观元素设计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5 地域性历史人文的传承与融合第32页
    4.7 齿轮互补在山体公园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性表现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修复生态多样性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巩固生态承载力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维护食物链(网)的稳定性第33-34页
5 案例实践与分析——以巢湖市卧牛山公园为例第34-50页
    5.1 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巢湖市(县级)的区位概况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卧牛山公园的区位现状第34页
    5.2 生态齿轮互补理论应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第34-36页
    5.3 巢湖市基地分析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山体资源分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生态环境分析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项目基地及分析第38-40页
    5.4 基于生态齿轮互补理论的方案构思第40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生态齿轮互补理论的规划设计构思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规划设计的理念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生态齿轮互补理论在卧牛山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实践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景观功能区域的划分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景观元素的修复设计第44-50页
6 归纳总结与讨论第50-52页
    6.1 归纳总结第50-51页
    6.2 讨论第51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7页
作者简介第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六安市凤凰河滨水景观设计
下一篇:城市河流型湿地公园植物景观造景的研究